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光学接收机研制及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7 07:30

  本文关键词: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光学接收机研制及性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平流层 瑞利测风激光雷达 积分球 光纤分束器 激光雷达接收机 准零风层


【摘要】:平流层风场观测在日地关系研究、大气气候研究和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制了一套探测高度15-60km的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该套激光雷达系统由三台分系统组成,每台分系统都是一个基于双边缘技术的直接探测测风激光雷达。三台分系统中两台斜探测系统能够测量径向风速进而合成大气水平风场,垂直探测系统可以用于测量垂直风场,也可以用于测量大气的温度廓线。除去垂直分系统的测温模块外,三台系统的组成结构相同,由激光发射机、收发光学望远镜、光学接收机和数据采集与系统控制部分组成。 接收机是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激光雷达的性能。根据本套车载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的要求,设计了光纤结构接收机。光纤结构接收机由Fabry-Perot标准具、光纤分束器、光电探测器以及准直与聚焦透镜等四部分组成。按照双边缘技术原理给出了接收机的工作流程并分析和设计了接收机中所需要的各器件的参数。 接收机锁定通道通过实时计算出射激光在Fabry-Perot标准具上的透过率值并反馈调节Fabry-Perot标准具的腔长实现对激光频率的主动跟踪和锁定。激光锁定的效果取决于透过率值计算的精度。由于出射激光脉宽仅有约6ns,数据采样点较少。为了增加一个脉冲内的采样点数,获取更加准确的脉冲信息,在锁定通道加入一个直径200mm的积分球来对出射激光脉冲进行展宽,展宽后激光脉宽约为13ns。积分球对脉冲的展宽在维持数据采集卡采样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采样点数,提高了锁定通道测量精度。 为了提高接收机的集成度和稳定性,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接收机设计采用多模光纤分束器代替常见的棱镜、分束片作为分光器件。在实验中发现光纤分束器的分束比与入射端的光强分布有关,为了性能稳定,要求光纤分束器前的入射光斑强度均匀,该问题在锁定通道尤为重要。在锁定通道中加入积分球后,在展宽激光脉冲的同时光斑也被均匀化,解决了该问题,保证了光纤结构接收机的稳定工作。 实验测定了分束器的分束比,实现了对接收机内不同通道的光电效率校准。在接收机光路的基础上设计了接收机透过率扫描实验,对研制完成的光纤结构接收机进行了透过率扫描和性能分析,将实测透过率曲线与理论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基本一致。长时间多次扫描的结果显示了接收机的稳定性,透过率曲线上对应频率位置的透过率值相对标准误差小于6%,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车载瑞利测风激光雷达接收机的表现。 接收机在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系统中得到了应用,在2013年和2014年的外场观测和对比试验中,平流层风场探测激光雷达的观测数据与探空气球数据、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 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车载瑞利测风激光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对2011年夏季新疆地区观测到的准零风层现象、尤其是准零风层底部和顶部的高度在夜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准零风层厚度在夜间“增加—稳定—降低”的变化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
【关键词】:平流层 瑞利测风激光雷达 积分球 光纤分束器 激光雷达接收机 准零风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58.9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图例目录11-14
  • 表例目录14-15
  • 第1章 绪论15-31
  • 1.1 中高层大气风场观测15-17
  • 1.1.1 大气风场观测的重要性15-17
  • 1.1.2 平流层大气风场观测的特殊意义17
  • 1.2 瑞利测风激光雷达研究现状17-28
  • 1.2.1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类型18-20
  • 1.2.2 瑞利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发展20-28
  • 1.3 本文研究内容28-31
  • 第2章 平流层测风激光雷达探测原理及系统结构31-61
  • 2.1 瑞利激光雷达探测原理31-36
  • 2.1.1 瑞利散射与光学多普勒效应31-34
  • 2.1.2 激光雷达方程34-36
  • 2.2 瑞利激光雷达风速和温度反演理论36-43
  • 2.2.1 双边缘风速反演理论36-42
  • 2.2.2 瑞利信号反演大气温度理论42-43
  • 2.3 Fabry-Perot干涉仪工作原理43-46
  • 2.4 车载瑞利激光雷达整体系统结构46-58
  • 2.4.1 激光发射机49-52
  • 2.4.2 收发光学望远镜52-55
  • 2.4.3 系统控制与数据采集55-58
  • 2.5 本章小结58-61
  • 第3章 光纤结构光学接收机设计与研制61-83
  • 3.1 接收机基本构成61-70
  • 3.1.1 F-P标准具62-65
  • 3.1.2 光纤分束器65-66
  • 3.1.3 准直与聚焦透镜66-67
  • 3.1.4 光电探测器67-70
  • 3.2 接收机结构与工作流程70-72
  • 3.3 接收机锁定通道72-77
  • 3.3.1 积分球特性73-75
  • 3.3.2 积分球对参考光脉冲的展宽75-77
  • 3.4 光纤分束器在接收机中的使用77-81
  • 3.4.1 入射光强分布对光纤分束器分束比的影响78-80
  • 3.4.2 积分球对光斑的均匀作用80-81
  • 3.5 本章小结81-83
  • 第4章 光纤结构光学接收机性能分析83-95
  • 4.1 接收机校准83-87
  • 4.2 接收机透过率曲线扫描87-93
  • 4.3 本章小结93-95
  • 第5章 数据处理与风场观测结果分析95-105
  • 5.1 回波信号数据处理95-97
  • 5.2 风场观测结果与对比实验97-101
  • 5.3 平流层准零风层夜间观测结果分析101-105
  • 5.3.1 准零风层现象的概念与成因101-103
  • 5.3.2 准零风层现象的夜间观测结果103-10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05-113
  • 6.1 本文总结与结论105-110
  • 6.2 本文创新点110-111
  • 6.3 研究工作展望111-113
  • 参考文献113-123
  • 致谢123-125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125-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国庆,俞樟孝;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J];大气科学;1992年05期

2 胡非,洪钟祥,雷孝恩;大气边界层和大气环境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3 陈洪滨;卞建春;吕达仁;;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4 吕达仁;陈泽宇;卞建春;陈洪滨;;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5 郄秀书;吕达仁;陈洪滨;王普才;段树;章文星;王鑫;宣越健;王勇;霍娟;白建辉;杜睿;;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6 陈文,黄荣辉;准定常行星被对大气中臭氧输运的动力作用[J];大气科学;1995年05期

7 曾庆存,张邦林;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季风[J];大气科学;1998年06期

8 吕达仁;卞建春;陈洪滨;陈月娟;陈泽宇;胡永云;刘毅;刘煜;任荣彩;田文寿;;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9 陈洪滨;;中高层大气研究的空间探测[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10 李凯波,刘成安,田东风;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输运的方法分析及算例计算[J];高技术通讯;200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俊凯;飞机尾流的雷达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33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633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