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MIMO技术的性能分析和预编码研究
本文关键词:未来MIMO技术的性能分析和预编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中继 性能分析 中断概率
【摘要】: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已经成为第四代(Four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MIMO天线的大规模化也是未来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候选技术。大规模多用户MIMO (Multiuser MIMO, MU-MIMO)系统通过使用远大于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 UT)个数的基站天线,能够有效减少信道变化和用户间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吞吐量、频谱效率和能效。将大规模MU-MIMO和中继技术相结合,能够同时获得中继和大规模天线带来的好处。分析和评估大规模天线中继系统的理论性能,是进行其他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本论文将要对未来MIMO技术和中继系统的性能分析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多中继网络中多个定时偏移(Multiple Timing Offsets, MTOs)和多个载波频率偏移(Multiple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s, MCFOs)的联合同步参数估计问题。由于多路信号重叠在一起,同步任务复杂且艰巨。为了达到时频同步的目的,本论文设计出了基于恒幅零自相关序列的新的正交训练信号,提出了一个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简单有效的估计方法及其迭代算法来进一步改善同步性能,将困难的多参数估计问题转化为多个易解的子问题,从而能够对每条中继链路的同步偏差分开进行估计。仿真表明,所提出的算法不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而且能够渐近达到理想定时或频率同步情况下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性能。2.考虑一个大规模天线双向中继系统,提出了两种中继接收检测和发送预编码矩阵,并推导出了每个UT的渐近端到端(end-to-end, e2e)信号干扰噪声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 SINR)。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天线数的增加,用户终端或中继的发射功率能够与天线数成反比降低,同时无性能损失。也就是说,中继通信系统能够从大规模天线阵列中受益,并且双向中继方案优于单向中继方案。仿真结果证实了所推导出的渐近表达式的有效性。3.研究了一个双跳多天线中继系统,分析了当中继和目的节点都受到共信道干扰(Co-Channel Interference,CCI)和加性高斯白噪声影响时的中断性能,分别对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 AF)和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 DF)中继协议推导出了新的精确的中断概率闭式表达式。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4.分析了一个大规模MU-MIMO AF中继系统在有CCI存在时的性能,推导出了用户可达速率的紧致下界表达式,并对中继天线数趋于无穷大时的系统进行了渐近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达速率会随着发射功率的增加最终趋于饱和。然而,分析和仿真结果都揭示出,通过部署更多中继天线可以进一步显著改善系统性能。5.研究了一个单小区上行大规模MU-MIMO系统,针对三种线性接收机,也就是,最大比合并(Maximum Ratio Combining,MRC)、迫零(Zero-Forcing,ZF)和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分别推导出了对任意基站天线数都成立的中断概率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基站天线数很大时系统的渐近中断行为。大量数值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6.讨论了单小区下行MU-MIMO系统的几种线性预编码方法。分别从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基站天线数和瞬时衰减系数等方面比较了四种预编码方案的用户平均速率和中断概率。特别地,通过仿真分析了正则化因子对正则化迫零(Regularized Zero-Forcing, RZF)预编码方案的影响。
【关键词】: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中继 性能分析 中断概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符号对照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2.1 大规模MIMO的研究进展14-18
- 1.2.2 多天线中继系统的研究进展18-21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21-23
- 参考文献23-29
- 第二章 单天线中继系统同步性能分析29-41
- 2.1 研究背景29-30
- 2.2 系统模型30-31
- 2.3 训练信号设计31-32
- 2.4 同步参数估计32-35
- 2.4.1 最大似然估计33
- 2.4.2 所提出的估计方法33-35
- 2.5 仿真结果35-38
- 2.6 本章小结38
- 参考文献38-41
- 第三章 大规模天线双向中继系统性能分析41-55
- 3.1 研究背景41-42
- 3.2 系统模型42-44
- 3.2.1 数据传输阶段一42-43
- 3.2.2 数据传输阶段二43-44
- 3.3 接收检测和发送预编码设计44-45
- 3.3.1 MRC接收/MRT预编码44
- 3.3.2 ZF接收/ZF预编码44-45
- 3.4 渐近性能分析45-49
- 3.4.1 MRC接收/MRT预编码45-47
- 3.4.2 ZF接收/ZF预编码47-49
- 3.5 仿真结果49-52
- 3.6 本章小结52
- 参考文献52-55
- 第四章 双跳多天线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分析55-69
- 4.1 研究背景55-56
- 4.2 系统模型56-58
- 4.3 中断概率分析58-63
- 4.3.1 AF中继系统58-61
- 4.3.2 DF中继系统61-63
- 4.4 仿真结果63-67
- 4.5 本章小结67
- 参考文献67-69
- 第五章 大规模MU-MIMO AF中继系统的性能分析69-83
- 5.1 研究背景69-70
- 5.2 系统模型70-72
- 5.3 性能分析72-75
- 5.3.1 一般性分析72-74
- 5.3.2 渐近性分析74-75
- 5.4 仿真结果75-80
- 5.5 本章小结80-81
- 参考文献81-83
- 第六章 大规模MU-MIMO系统的中断概率分析83-99
- 6.1 研究背景83-84
- 6.2 系统模型84-85
- 6.3 中断概率分析85-89
- 6.3.1 MRC接收机86-87
- 6.3.2 ZF接收机87-88
- 6.3.3 MMSE接收机88-89
- 6.4 渐近中断性能89-90
- 6.4.1 N→∞,K固定89-90
- 6.4.2 N,K→∞,α固定90
- 6.5 仿真结果90-95
- 6.5.1 简化的仿真场景90-93
- 6.5.2 实际场景93-94
- 6.5.3 多小区场景94-95
- 6.6 本章小结95-96
- 参考文献96-99
- 第七章 MU-MIMO系统的线性预编码研究99-109
- 7.1 研究背景99-100
- 7.2 系统模型100-101
- 7.3 线性预编码101-103
- 7.4 仿真结果103-107
- 7.5 本章小结107-108
- 参考文献108-109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109-113
- 附录缩略语表113-117
- 致谢117-11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刘珊珊;曹型兵;;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02期
2 徐伟;;浅谈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7期
3 李超;郭丽娜;;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分析[J];电子制作;2013年19期
4 解芳;袁超伟;程铁铮;;利用干扰提高容量的低复杂度预编码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陶立;;一种电子通讯技术的预编码解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30期
6 张文;龚钢;;抑制小区间干扰的迟延可容忍预编码方案[J];科技通报;2013年07期
7 冉金志;林初善;邵云飞;廖晓闽;;几何平均分解的矢量预编码方案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22期
8 卢鑫;;Closed-Loop MIMO系统线性预编码技术[J];中国新通信;2008年11期
9 郑凤;陈润芊;卢国仙;武穆清;;一种新的非线性预编码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范慧婧;孙长印;卢光跃;;抑制小区间干扰的改进信漏噪比预编码方法[J];电讯技术;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张春阳;邵珠雷;;相关衰落信道中星座预编码和球译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2 邵玉斌;龙华;向凤红;;MIMO通信系统空域维纳预编码器及性能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继雄;李有明;周新星;;DSL基于误差符号的自适应预编码算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钟俊;彭启琮;;有限比特反馈下OFDM系统的预编码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守贵;陈明;;MIMO系统中基于离散速率集的线性预编码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7 王道彬;米文智;;一种基于TXMMSE预编码的新型OFDM系统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亚东;丛键;王卓镭;;一种基于预编码降低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的技术[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新莉;卫星多天线数据传输下水库水情测报编解码技术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吕磊;MIMO系统中基于有限反馈的预编码及天线合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萌萌;未来MIMO技术的性能分析和预编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黄海洋;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预编码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程鹏;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晨;干扰对齐预编码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许崇斌;基于迭代检测的线性预编码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8 赵伟;多天线系统中预编码相关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张瑞;多小区协作预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奚家熹;无线通信中的预编码技术[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莉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粟唐;高速移动场景下LTE下行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田梦;PLC中基于MIMO的预编码技术研究与中继系统性能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高书莹;下行多用户MIMO预编码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荆;大MIMO信道状态信息获取及预编码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圣恩;MIMO双向中继系统的预编码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罗辑;3D MIMO及其预编码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向攀;LTE-Advanced上行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窦津津;MIMO-UWB预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谢思敏;非线性预编码中的星座扩展及解调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2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70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