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发光二极管(LED) 可见光通信 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OFDM)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流媒体等新型业务的不断普及,人们对高速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传统的无线射频频谱逐渐被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占用殆尽,低于10GHz的电磁频谱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因此,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如毫米波、太赫兹波和可见光波技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基于发光二极管(LED)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融合了室内照明和通信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受LED的物理带宽的限制。为了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可以利用多维度的资源来实现更高效调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LED的空间资源和频域资源的利用。对于空间资源的利用,可以使用多入多出(MIMO)技术来提升LED的传输速率。然而,阵列LED的空间子信道相关性很强,使得MIMO技术无法发挥出优势。对频域资源的利用,一般通过OFDM技术来对频带进行子信道的划分,从而达到频分复用。然而,LED的非线性效应限制了OFDM的传输速率。因此,如何根据LED的自身特点,来充分利用LED的空间和频域资源,就是当前可见光调制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因此,本论文以LED的调制技术为研究对象,对LED阵列调制的空问特性和LED调制的非线性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提出了空间脉冲幅值叠加调制(SPAM),实现了对阵列LED的空间资源的利用,提高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对于室内应用场景来说,LED灯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照明设备。目前一般的商用LED单芯片的功率一般为0.1-1w。所以在实际的照明系统中,采用LED阵列结构才能满足室内的照明要求。因此,如何将这种LED本身空间特性充分利用起来,来达到提升传输速率的目的,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亮点。当多路光信号以视线传输(LOS)并行发送时,多路信号会在自由空间叠加。根据上述原理,本文根据LED阵列的几何特性、阵列数目,研究了新型的基于空间调制的技术来提高传输速率。在本文中给出了空间线性叠加的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最后,实验结果证明在相同条件下,SPAM调制的传输速率比开关键控(OOK)提升了约50%,同时,SPAM具有较低的实现成本和复杂度。二,提出了极性分离光OFDM (PSO-OFDM)调制技术,利用LED的空间特性改善了OFDM调制的动态范围,提高了系统的传输速率。目前,在可见光通信中最具代表性的OFDM技术就是直流偏置光OFDM (DCO-OFDM)和非对称切除光OFDM (ACO-OFDM)调制技术。DCO-OFDM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但是需要具有较大的LED线性动态范围,所以要承受较大LED非线性影响。ACO-OFDM承受较低的非线性,但是频谱利用率较低。本文所提出的PSO-OFDM调制技术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它具有与DCO-OFDM相同的频谱效率,同时与ACO-OFDM一样承受较低的非线性效应。最后,本文搭建了实验系统来对三种调制技术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DCO-OFDM, ACO-OFDM和PSO-OFDM最大的传输速率分别为0.85Gb/s,0.84Gb/s和1.1Gb/s。三,提出了混合时-频域非线性均衡技术来消除OFDM调制系统中的非线性影响,提升了OFDM的调制系数。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发射端LED往往是具有非常大的非线性。当把OFDM信号加载在LED上时,如果OFDM信号超出LED的线性范围,那么非线性效应会使得OFDM的子载波产生串扰,使得信号频谱的带宽内部和带宽外部都引入噪声,从而使得系统性能恶化。实验证明,低频的子载波承受较高的非线性,所以通过预均衡技术来抑制低频功率并增强高频功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线性的影响。最后,本文使用混合时-频域的非线性均衡技术来彻底消除非线性。OFDM系统中的线性失真可用预均衡来补偿,其中非线性失真部分由一个非线性时域均衡器来补偿,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混合时-频非线性补偿后,带内和带外的非线性噪声都被消除掉,系统的最大传输速率从0.9Gb/s提升到1.4Gb/s。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LED) 可见光通信 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OFDM)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33
- 1.1 引言13-15
- 1.2 可见光通信技术概述15-21
- 1.2.1 可见光通信系统简介15-17
- 1.2.2 可见光通信技术主要特点17-19
- 1.2.3 可见光通信的未来应用与相关进展19-21
- 1.3 标准化组织与国内外研究实体21-22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22-24
- 1.5 论文结构安排24-25
- 参考文献25-33
-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及面临的挑战33-53
- 2.1 可见光通信调制中的关键器件34-38
- 2.1.1 LED发射器特性34-36
- 2.1.2 光电接收器特性36-38
- 2.2 可见光通信主要的调制技术38-44
- 2.2.1 LED的调制原理38-39
- 2.2.2 脉冲调制技术39-41
- 2.2.3 OFDM调制技术41-44
- 2.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4-47
- 2.4 离线实验系统47-48
- 2.5 本章小结48
- 参考文献48-53
- 第三章 基于LED空间特性的脉冲调制技术研究53-71
- 3.1 空间叠加调制原理53-60
- 3.1.1 调制方案设计54-57
- 3.1.2 仿真与结果分析57-60
- 3.2 空间脉冲幅值叠加调制技术60-67
- 3.2.1 系统方案设计60-62
- 3.2.2 实验装置62-64
- 3.2.3 实验结果分析64-67
- 3.3 本章小结67
- 参考文献67-71
- 第四章 基于LED空间特性的OFDM调制技术研究71-91
- 4.1 PSO-OFDM调制技术72-79
- 4.1.1 DCO-OFDM72-74
- 4.1.2 ACO-OFDM74-76
- 4.1.3 PSO-OFDM76-79
- 4.2 实验装置及光学照明设计79-83
- 4.2.1 实验装置79-80
- 4.2.2 光学照明设计及测量结果80-83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83-87
- 4.4 本章小结87
- 参考文献87-91
- 第五章 基于LED非线性的OFDM调制研究91-121
- 5.1 LED的非线性效应92-95
- 5.1.1 LED非线性模型92-93
- 5.1.2 LED非线性谐波分析93-95
- 5.2 OFDM预均衡对LED非线性的缓解95-101
- 5.2.1 OFDM预均衡技术95-97
- 5.2.2 实验装置97-98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98-101
- 5.3 OFDM的混合时-频域非线性均衡技术101-117
- 5.3.1 Volterra非线性模型101-102
- 5.3.2 基于混合时-频域均衡的OFDM系统102-104
- 5.3.3 自适应N-TDE的设计与实现104-107
- 5.3.4 实验装置107-109
- 5.3.5 实验结果及分析109-117
- 5.3.5.1 固定速率实验109-112
- 5.3.5.2 自适应比特-功率载入实验112-115
- 5.3.5.3 N-TDE的收敛特性115-117
- 5.4 本章总结117
- 参考文献117-12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21-125
- 6.1 论文工作总结121-122
- 6.2 工作展望122-125
- 缩略语125-129
- 致谢129-13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钧桂;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为建所30周年《光通信技术》专刊致辞[J];光通信技术;2001年03期
2 ;日本开发最新光通信技术系统[J];科技广场;2002年06期
3 ;第二\G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暨展览会[J];通信世界;2003年31期
4 郭中华;2003年光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J];通讯世界;2003年01期
5 ;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召开[J];电力系统通信;2003年10期
6 日通;长距离光通信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3年12期
7 Larry DesJardin;不断演进的光通信技术[J];电子设计应用;2004年02期
8 W.TX;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4年06期
9 ;第三届光通信技术与市场发展研讨会[J];通信世界;2004年25期
10 ;第三届光通信技术与市场发展研讨会[J];通信世界;2004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明;尧长青;冯涛;;浅谈40G光通信[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明宇;阎春生;胡海洋;;光通信实习教学改革建议[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阿平;高少锐;何赛灵;;光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讨[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毛谦;;光通信技术和网络的现状及其发展[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韦乐平;;40G光通信技术与下一代干线光纤的发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有线通信技术交流会资料汇集[C];2003年
6 李番;邬双阳;张文平;;星地光通信地面接收技术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蒋丽娟;朱道伟;;无纤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韦乐平;;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9 谢征;吴国锋;;移动大气光通信新慨念[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郑大永;乐彤惠;;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新洲;日本利用航标灯实施可见光通信[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安吉;贝尔实验室最新成果助力未来光通信发展[N];科技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姚传富;光通信技术依然朝霞满天[N];人民邮电;2013年
4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罗廷;广东率先成立联盟 攻关可见光通信技术[N];广东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罗廷;可见光通信技术可减少人体电磁损害[N];广东科技报;2014年
6 陈汉林;烽火通信与四川省电力公司举行光通信技术交流会[N];西南电力报;2000年
7 记者 于尚民;金融风暴点燃光通信?[N];通信产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范毅波;日立携手北邮 研发光通信技术[N];网络世界;2005年
9 刘霞;可见光通信技术有望取代无线保真技术[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杞人;广东加快推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产业化[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建锋;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俞建杰;卫星光通信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薛正燕;卫星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4 丁举鹏;可见光通信室内信道建模及性能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何胜阳;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罗彤;星间光通信ATP中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好;面向射频和可见光通信的三维空间键控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陈明方;基于可见光通信的车辆身份识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渝;星间光通信跟踪精度测试[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石涛;星间光通信双向跟踪稳定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孙春媛;水下短距离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马志超;卫星光通信误差反馈振动补偿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海静;星间光通信中光学系统像差对瞄准捕获跟踪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梦男;卫星光通信中平台振动的频域预测补偿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朱博韬;卫星光通信双向扫描捕获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李鹏飞;光传感与光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12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71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