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蛾眼结构有机光电器件的光调控研究
本文关键词:仿生蛾眼结构有机光电器件的光调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压印 蛾眼 纳米结构 光调控 OLED OSC
【摘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和有机光伏器件(OSC)为代表的有机功能器件在新型平板显示、固态照明、柔性显示、绿色能源等领域显示了极为广阔应用潜力。然而,如何克服传统平面器件结构的有限光提取或光吸收的固有缺陷,进一步提高OLED耦合出光效率和OSC的光吸收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现代微纳光学加工手段在OLED和OSC器件中引入微纳结构,实现对光场的有效调控是实现高效器件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为了在OLED和OSC中实现宽光谱、广角的光调控,本文制备了准周期纳米仿生蛾眼结构,并通过软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引入到OLED和OSC器件中,实现了高效器件的制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本文第一章首先概要介绍OLED和OSC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器件结构,并概括了影响OLED发光效率和影响OSC光吸收的因素。其次阐述了光调控增强OLED耦合出光和OSC光俘获的研究背景、进展、现状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本文第二章首先采用银镜反应和刻蚀技术制备了硅基准周期仿生纳米蛾眼结构。其次通过系统测试和分析,优化了影响仿生纳米蛾眼形貌的工艺参数。最后,利用软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制备了全氟聚醚(PFPE)的正模板和负模板,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本文第三章开展了ITO玻璃基底单色蛾眼OLED器件的制备研究。详细阐述了纳米蛾眼OLED制备过程,并制备了磷光绿光单层、双叠层及三叠层OLED器件,测试表征了器件电学性能、光谱特性及角度依赖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蓝光和红光单层蛾眼OLED器件。其中单层绿光双面纳米单层压印蛾眼OLED器件在1000 cd m-2的亮度下,外量子效率(EQE)达41.1%,出光效率增强比率达246%,三叠层纳米蛾眼OLED器件电流效率达366.0 cd A-1,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效率之一,而且具有广谱广角特性。最后采用有限元差分法对光调控OLED器件的电场瞬态传输进行理论分析。本文的第四章开展了ITO玻璃基底倒置仿生蛾眼WOLED的制备研究。首先制备了倒置纳米蛾眼与正置纳米蛾眼,并对它们的光学、耐刮擦及自清洁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制备的倒置蛾眼WOLED器件,功率效率由标准器件的17.53 lm W-1提高至最大值43.50 lm W-1,提升了2.48倍。本文第五章开展了基于柔性Ag网栅电极蛾眼OLED的制备研究。首先制备了嵌入式Ag网栅电极,表征测试了电极的物理形貌、光学特性和电学特性。接着分别制备了大面积柔性绿光和白光蛾眼OLED器件,并进一步引入微透镜作为光调控手段,其中绿光OLED功率效率达123.5 lm W-1(@1000 cd m-2),白光OLED功率效率高达106.0 lm W-1(@1000 cd m-2),是目前文献报道的非ITO柔性OLED器件的最高效率之一。最后综合运用三维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有限元差分算法和严格耦合波算法探究了微纳光调控OLED器件的远场能量、色散关系和近场能流等分布情况,阐释了光调控的物理机制。本文第六章开展了ITO玻璃基底仿生纳米蛾眼OSC器件制备研究。通过压印Zn O电子传输层,制备了活性层材料为PTB7:PC71BM的蛾眼结构OSC器件,在光调控作用下,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18.3%,达9.33%。最后,对本研究课题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存在的挑战及下一步工作方向。
【关键词】:纳米压印 蛾眼 纳米结构 光调控 OLED OSC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8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41
- 1.1 引言13-14
-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展历程14-24
- 1.2.1 OLED原理14-16
- 1.2.2 OLED结构16-17
- 1.2.3 影响OLED发光效率的因素17-19
- 1.2.4 光调控增强OLED出光研究现状19-24
- 1.3 有机光伏电池发展历程24-32
- 1.3.1 OSC原理25-26
- 1.3.2 OSC结构26-28
- 1.3.3 影响OSC光吸收的因素28
- 1.3.4 光调控增强OSC光吸收研究现状28-32
- 1.4 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32-35
- 1.4.1 研究内容32-34
- 1.4.2 选题意义34-35
- 参考文献35-41
- 第二章 仿生蛾眼结构制备与表征41-52
- 2.1 引言41
- 2.2 实验制备41-43
- 2.3 测试表征43-45
- 2.3.1 退火温度43-44
- 2.3.2 刻蚀参数44-45
- 2.4 PFPE模板制备45-49
- 2.4.1 实验制备45-48
- 2.4.2 表征分析48-49
- 2.5 本章小结49
- 参考文献49-52
- 第三章 单色ITO玻璃基底OLED52-73
- 3.1 引言52
- 3.2 绿光纳米蛾眼OLED制备与表征52-62
- 3.2.1 实验制备53-55
- 3.2.2 形貌表征55-57
- 3.2.3 性能测试57-61
- 3.2.4 光谱和角度依赖性61-62
- 3.3 蓝光单层纳米蛾眼OLED制备与表征62-64
- 3.4 红光单层纳米蛾眼OLED制备与表征64-65
- 3.5 光学特性65-66
- 3.6 光学仿真66-68
- 3.7 本章小结68-70
- 参考文献70-73
- 第四章 倒置蛾眼ITO玻璃基底白光OLED73-93
- 4.1 引言73
- 4.2 白光倒置纳米蛾眼OLED制备与表征73-86
- 4.2.1 器件制备74-75
- 4.2.2 形貌表征75-77
- 4.2.3 性能测试77-80
- 4.2.4 光谱角度依赖性及CIE测试80-82
- 4.2.5 光学特性表征82-84
- 4.2.6 耐刮擦及疏水性测试84-86
- 4.3 光学仿真分析86-90
- 4.3.1 偶极子仿真86-87
- 4.3.2 色散和能流87-90
- 4.4 本章小结90-91
- 参考文献91-93
- 第五章 柔性Ag网栅蛾眼OLED93-131
- 5.1 引言93-95
- 5.2 嵌入式Ag网栅电极制备与表征95-103
- 5.2.1 DMD光刻制备图形化光掩模板96-97
- 5.2.2 纳米压印制备嵌入式Ag网栅电极97-99
- 5.2.3 光学及导电特性测试表征99-103
- 5.2.4 耐刮擦测试103
- 5.3 绿光柔性纳米蛾眼OLED制备与表征103-111
- 5.3.1 器件制备103-104
- 5.3.2 形貌表征104-107
- 5.3.3 性能测试107-110
- 5.3.4 光谱和角度依赖性110
- 5.3.5 耐弯折性110-111
- 5.4 光学仿真分析111-118
- 5.4.1 蒙特卡洛光线追迹112-113
- 5.4.2 导模能量分布仿真113-114
- 5.4.3 色散和能流114-118
- 5.5 白光柔性OLED制备与表征118-124
- 5.5.1 实验制备118-119
- 5.5.2 性能测试119-121
- 5.5.3 光谱和角度依赖性表征121-124
- 5.6 绿光和白光柔性OLED性能总结124-125
- 5.7 本章小结125-127
- 参考文献127-131
- 第六章 纳米蛾眼结构OSC131-145
- 6.1 引言131-132
- 6.2 PTB7:PC71BM电池制备与表征132-139
- 6.2.1 材料与试剂132
- 6.2.2 纳米蜂窝ZnO制备132-133
- 6.2.3 OSC器件制备133-134
- 6.2.4 形貌表征134-136
- 6.2.5 器件测试136-138
- 6.2.6 光学特性138-139
- 6.3 光学仿真分析139-141
- 6.4 本章小结141
- 参考文献141-145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45-148
- 7.1 总结145-146
- 7.2 展望146-148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148-150
- 致谢150-1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智勇;罗康;;电磁辅助纳米压印[J];电子工艺技术;2010年03期
2 王金合;费立诚;宋志棠;张静;周为民;张剑平;;纳米压印技术的最新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2期
3 叶舟;朱军;;纳米压印抗粘性技术研究进展(英文)[J];压电与声光;2011年01期
4 李朝朝;兰红波;;滚型纳米压印工艺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挑战[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5 邢飞;廖进昆;杨晓军;唐雄贵;段毅;;纳米压印技术的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2013年03期
6 罗康;刘林飞;段智勇;;基于压缩气体施压的纳米压印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3年14期
7 张亚军,段玉刚,卢秉恒,王权岱;纳米压印光刻中模版与基片的平行调整方法[J];微细加工技术;2005年02期
8 范东升,谢常青,陈大鹏;纳米压印光刻模版制作技术[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5年02期
9 刘红忠;丁玉成;卢秉恒;王莉;邱志惠;;纳米压印光刻中的多步定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司卫华;董晓文;顾文琪;;纳米压印技术的工艺和图形精度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力;董申;;纳米压印技术及其应用[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专题)[C];2003年
2 范细秋;张鸿海;胡晓峰;贾可;刘胜;;宽范围高对准精度纳米压印样机的研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3 石刚;吕男;;基于纳米压印技术构筑导电聚合物纳米线[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董晓文;司卫华;顾文琪;;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及其设备研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5 石刚;吕男;;纳米压印技术在导电聚合物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范细秋;张鸿海;汪学方;贾可;刘胜;;纳米压印光刻技术[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宏;万霞;姜学松;王庆康;印杰;;基于硫醇点击化学的新型紫外纳米压印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普天;王慧慧;魏杰;;MWNT/Ag/UV树脂纳米压印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程照溪;陈昕;陈相仲;沈群东;;铁电高分子拉伸和纳米压印中的结构演变和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王旭迪;付绍军;;利用UVN-30光刻胶制作高线密度纳米压印模板[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庆儒;纳米压印技术趋近实用化[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2 文月;三星用纳米压印技术制造闪存[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3 尹晖;市领导会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N];无锡日报;2009年
4 陈超;日开发低成本纳米压印刻蚀装置[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昕;新型纳米压印材料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周雷;仿生蛾眼结构有机光电器件的光调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高立国;纳米压印在制备双色发光图案及负折射系数材料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彦伯;纳米压印复型精度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袁长胜;多功能纳米压印机的研制及其在自支撑光栅制备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6 孙堂友;基于纳米压印技术表面二维纳米增透结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沈臻魁;纳米压印技术在铁电薄膜材料上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8 董会杰;纳米压印用聚合物体系的创制与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孟凡涛;纳米光刻技术及其在三端结器件和纳米光栅偏振器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范细秋;纳米压印及MEMS仿生功能表面制备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宗;阳离子型纳米压印胶与复合纳米压印模板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崔岩;基于电渗驱动纳米压印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毕洪峰;整片晶圆纳米压印关键技术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曦;大孔间距有序PM模板及有序铝衬底的制备[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冬雪;纳米压印脱模坍塌及掩模板拓扑结构图形转移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刘聪;基于纳米压印技术的光栅制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邓少任;基于纳米压印的平面手性人工材料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章国明;纳米压印技术以及仿生结构的制备[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兆颖;紫外纳米压印关键技术—图形转移层与模压曝光工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方姜荣;有机铁电材料P(VDF-TrFE)纳米结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8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72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