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2:27

  本文关键词: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外热瞄具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红外图像算法与仿真 非均匀性校正 图像增强 小波去噪 SOPCFPGA应用


【摘要】:瞄具是枪、火箭筒等现代轻武器系统的眼睛,它直接左右该类武器系统的打击精度及对敌目标的杀伤效能。本文以红外探测体制的瞄具为研究对象,开展“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研究”,为我军红外热瞄具装备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我国红外热瞄具发展和军用设备高科技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开展红外图像处理算法研究及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的工程化实现。算法研究的基本准则为从系统角度出发,算法间相辅相承,互为补充,达到最优综合效果。在借鉴前人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针对本系统应用实际,取其优点,避消缺点,重新构建了红外成像系统图像处理算法流程,提出了基于ROIC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自适应噪声抑制图像增强算法及基于信息冗余的小波红外图像去噪算法。基于ROIC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先进行单点预校正,然后利用遮挡板实现在线多点拟合校正算法。这不仅在功能上具有与传统的利用黑体进行标定校正的效果,而且有效克服了传统预先存储校正参数在工作条件、工作状态变化时失效的缺点;自适应噪声抑制图像增强算法是将结合全局增强算法与局部增强算法相结合,兼顾图像全局对比度的提升及图像细节的增强,并通过噪声估计进行合理的噪声抑制,有效压制了噪声放大现象。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图像增强效果;基于信息冗余的小波红外图像去噪算法是首先保留图像小波分解下采样丢弃的具有相似信息的小波系数,并对各级小波系数进行噪声估计,以估计结果指导对小波系数进行非线性变换处理。然后利用非线性变换后的小波系数进行单级重构,利用相似信息平均获得单级重构图像,逐级重构后获取最终去噪图像。其通过噪声估计有针对性地滤除图像噪声,利用图像相似性及小波非线性变换方法有效保留图像细节,进一步提高了红外图像质量。在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进行工程化实现方面,首先在分析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性能指标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对系统功能进行了模块划分,分为成像功能、瞄具系统功能及模拟部分功能。然后重点对成像功能中的校正模块、增强模块及去噪模块的工程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采用SOPC设计思想,集成NIOS II软核,完成了系统搭建,实现了其功能。最后进行了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由于该系统结合FPGA灵活的硬件设计与嵌入式处理器的强大软件功能,在保证对红外图像处理的实时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系统功能维护性。红外成像体制瞄具具有全天候使用的优势,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该武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关键词】:红外热瞄具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红外图像算法与仿真 非均匀性校正 图像增强 小波去噪 SOPC&FPGA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1.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一章 绪论15-32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
  • 1.2 瞄具的发展及现状15-23
  • 1.2.1 白光瞄具15-16
  • 1.2.2 微光瞄具16-18
  • 1.2.3 红外热瞄具18-23
  •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发展近况23-30
  • 1.3.1 国外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况23-25
  • 1.3.2 国内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况25-30
  • 1.4 本文主要工作30-32
  • 第二章 基于ROIC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32-56
  • 2.1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分析32-35
  • 2.1.1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的定义32-33
  • 2.1.2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来源分析33-34
  • 2.1.3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表征34-35
  • 2.2 红外非均匀性校正算法35-44
  • 2.2.1 基于定标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36-41
  • 2.2.2 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41-44
  • 2.3 基于ROIC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44-53
  • 2.3.1 算法依据45-49
  • 2.3.2 算法内容49-53
  • 2.4 实验与仿真53-55
  • 2.5 本章小结55-56
  • 第三章 自适应噪声抑制图像增强算法56-75
  • 3.1 空间域图像增强方法56-64
  • 3.1.1 空间域图像增强原理56-57
  • 3.1.2 全局直方图处理方法57-59
  • 3.1.3 局部直方图处理方法59-63
  • 3.1.4 空间域滤波增强方法63-64
  • 3.2 自适应噪声抑制图像增强算法64-70
  • 3.2.1 全局图像直方图均衡增强算法(HEBM)64-67
  • 3.2.2 多掩膜局部增强算法(MUMBM)67-70
  • 3.2.3 图像增强算法70
  • 3.3 实验与仿真70-74
  • 3.4 本章小结74-75
  • 第四章 基于信息冗余的小波红外图像去噪算法75-90
  • 4.1 图像小波分解及重构75-80
  • 4.1.1 二维小波变换75-76
  • 4.1.2 Mallat算法76-80
  • 4.2 基于冗余信息的小波红外图像去噪算法80-86
  • 4.2.1 冗余信息相似性分析81-82
  • 4.2.2 去噪算法82-86
  • 4.3 实验及仿真86-88
  • 4.4 本章小结88-90
  • 第五章 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实现90-117
  •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90-100
  • 5.1.1 系统总体方案90-94
  • 5.1.2 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 )与NIOS嵌入式系统处理器94-98
  • 5.1.3 AVALON交换结构98-100
  • 5.2 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实现100-105
  • 5.2.1 算法总体设计100-101
  • 5.2.2 OCC单点预校正101-103
  • 5.2.3 基于积分时间调节的拟合校正103-105
  • 5.3 图像增强算法实现105-109
  • 5.3.1 算法总体设计105-106
  • 5.3.2 全局图像直方图均衡增强106-107
  • 5.3.3 多掩膜局部增强107-109
  • 5.4 小波去噪算法实现109-113
  • 5.4.1 算法总体设计109-110
  • 5.4.2 功能实现110-113
  • 5.5 瞄具系统功能实现113-116
  • 5.5.1 VIP介绍113-114
  • 5.5.2 视频处理模块114-115
  • 5.5.3 OSD视频叠加115-116
  • 5.5.4 视频编码116
  • 5.6 本章小结116-117
  • 结论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26-127
  • 致谢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像系统分析导论》(张保民编著)出版[J];红外技术;1993年01期

2 陈连祥,张庆陵,王信会,罗琦琨;脑图成像系统的研制[J];核技术;1994年05期

3 ;我国首条全自动高通量植物3D成像系统落户廊坊[J];种业导刊;2014年01期

4 宋勇;郝群;胡建国;;CCD成像系统信号处理过程的软件仿真与参数优化[J];光学技术;2007年S1期

5 高国龙;;一种新的被动式可见光与红外偏振成像系统[J];红外;2010年01期

6 王华泽;吴晗平;吕照顺;梁宝雯;;太赫兹成像系统分析及其相关技术研究[J];红外技术;2013年07期

7 方娟;张相华;;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使用与维护[J];轻工科技;2013年12期

8 高;结构紧凑的全天候电磁成像系统[J];红外;2002年12期

9 高国龙;监视图像的融合[J];红外;2002年12期

10 高;;多波长成像系统[J];红外;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建政;;水浸式超声检测成像系统[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2 郑团结;宋宏伟;;新型卫星成像系统的进展与思考[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米光灿;何姜;张勇;赵远;;基于压缩传感的单点成像系统快速算法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夏琳茜;;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透雾系统的原理与实现[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苏鑫;贾晓东;吕华;刘锋;;无扫描凝视成像系统图像处理平台设计及成像算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经瑾;苑杰;刘亚强;林勇;宋征;刘克音;张奇;郑溥堂;;数字化网络化多通道闪光γ射线成像系统[A];第十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唐彬;张松宝;李西安;夏明;;热中子照相成像系统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勇;陈家璧;;单模光纤共聚焦成像系统轴向光强的分析和测量[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勇;陈家璧;;单模光纤共聚焦成像系统轴向光强的分析和测量[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鲍峰;李金;周建勇;王颖;;基于国产TDICCD的成像系统设计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文;广州自主研发动物活体成像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王研;英国VeriVide公司提供非接触式数位成像系统[N];中国纺织报;2008年

3 江苏 鲁思慧;浅析超声波医学成像系统[N];电子报;2006年

4 罗学刚;Cytyc的ThinPrep成像系统获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必胜;ECRM的Mako 4成像系统进军四开CTP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小明;红外热瞄具成像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超;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和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3 赵烈烽;高分辨环带成像系统特性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胡方明;光电成像系统建模及性能评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李乔;光谱OCT内窥镜成像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鸿飞;高速电子技术在QKD系统与天文CCD成像系统中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世允;轻型热瞄具成像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郝劲波;基于集成成像系统的生物微小组织三维检测与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赵彬;空间近距离非合作目标光学主被动复合探测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单通道焦平面辐射计成像系统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何斌斌;基于电子倍增CCD的微光夜视成像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康康;双能成像系统设计和物质辨识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冯彦超;基于计算成像的大视场高分辨相机的研究与仿真[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李雅;数字光场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夏梦;数字光场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郄思铭;CCD成像系统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吕龙龙;一维磁粒子成像系统性能测试分析及其成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钞田田;窄束X射线激发发光成像系统研制和重建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骥坤;TDI-CCD成像系统激光干扰效应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43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843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