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0:13

  本文关键词: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胡锦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创新


【摘要】: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一代代的历史人物在各自的时代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等人为代表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新的时代高峰,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其中,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胡锦涛在坚持前人优秀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系统性理论。而这个系统性的文化建设理论同时又是科学发展观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文化方面的建设,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重点把握“创新”二字:这里的创新,既包括继承发展,又包括自主创新。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重点关注“创新”,分别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根本任务和建设主体四个方面论述其继承发展方面的内容;从文化建设战略地位、重要理论和基本途径三个方面论述其开拓创新方面的内容。既把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又把它当作行文的主线路。 本文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关于“胡锦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创新”的有关概念以及对其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胡锦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不仅仅是指胡锦涛个人的思想,而是以其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集体智慧的总结。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一是“更新”,即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和深化完善,二是“创造”,即前无古人的开拓和创新。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胡锦涛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无论是继承发展,还是开拓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理论积淀和当下的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和建国以来前三代领导人的文化建设理论是其重要的两大理论基础。21世纪的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文化的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也越来越突出,这个现实土壤是胡锦涛开拓创新的最直接动力。 第三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详细论述了胡锦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创新的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关于继承发展性内容:胡锦涛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同时又提出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在方针原则上继续坚持前人确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原则,同时又继续深化发展、丰富完善;在根本任务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同时又提出了“四个新一代”;在文化建设主体上承接前人的思想并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深化。关于开拓创新性内容:胡锦涛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文化建设的地位,首次把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实现文化强国;同时开创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理论;此外,在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上,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整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把文化当作民生来建设,这都是前无古人的开拓创新。 第四部分的内容是对胡锦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创新的一个理论提升,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唯物辩证法为工具,从继承与创新、先进与大众、整体与部分、真理与价值四个角度,既为创新找到了哲学依据,升华了其理论的层次,又为后人的再创新提供了价值标准,延伸了其理论的深度。总归一句,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不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温兆标;;以发展视角看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兼论“文化生产力”[J];长白学刊;2006年01期

3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述要[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5 汤悦;;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4期

6 璩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中国成立60年文化建设综述[J];党建;2009年11期

7 杨凤城;;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J];北京支部生活;2012年08期

8 柳礼泉;丁蕾;;和谐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张国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1年21期

10 许素菊;;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1354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354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3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