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1:28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研究 出处:《清华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公共精神 公共生活 公共价值 公众参与 文明风范


【摘要】:现代公共精神是工业革命和理性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是现代性的精神文化特质。公共精神概念源自于西方,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为公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的主体性、公民意识和公共性是公共精神形成的主观条件;在西方,公共精神经历了群体性公共精神和个体性公共精神两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公共精神虚伪性的基础上,建构了以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为主要特点的类公共精神;列宁结合苏维埃俄国实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共精神思想。公共精神问题存在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公共交往的每个角落,是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随着当代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生活交往由“熟人模式”向“陌生人模式”转变,培育中国特色公共精神日益迫切。本文在梳理中西“公共”涵义、解析公共精神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公共精神是自我意识与公共生活之间的理性认知和良性互动关系的总和,是人们对于公共利益、公共价值的认肯和守护,它主要通过公民对于公共生活的关怀之情、参与意识、公民文明风范以及社会的公共价值理念体现出来。高扬公共精神对于公共生活具有规范、批判和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的公共精神研究始于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主要经历了公共精神的滥觞、高涨和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正加速向现代化和公共化转型,丰富多样的公共生活为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而人的主体性、公民意识和公共性日益彰显是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形成的主观要素;人们对于公共生活之公共价值本质认知的变化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公共精神培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状况不容乐观;公共精神培育必须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培育和公民自觉涵育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总之,我们要正视社会转型期的公共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共精神培育任重道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


本文编号:1354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354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1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