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代际伦理转型中的道德嬗变——以赫勒的道德观为架构
本文关键词:论代际伦理转型中的道德嬗变——以赫勒的道德观为架构 出处:《理论与改革》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入的文化领域建设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然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对道德伦理观认识和实践的偏失,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阻碍因素。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和稳定的一支,随着社会文化包容性、形式多元化的日益增强,家庭代际关系也面临着转型和重构的巨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这一伦理命题,在社会转型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试以"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赫勒的道德观为理论架构,就家庭代际伦理转型中道德嬗变的过程及目标趋向进行探微。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2016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培养项目工程“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养成研究”(KYLX16_0404)
【分类号】:D648;C913.11
【正文快照】: 10.13553/j.cnki.llygg.2016.05.037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传统社会的文化定义为“后象征文化”(postfigurative),即一种未来重复过去的文化。[1]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变化速度非常缓慢,甚至令人难以觉察到。传统社会中的经验是一种非常宝贵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晓晴;;论赫勒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异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1期
2 李伟;;阿格尼斯·赫勒的理论追求[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8期
3 王民康;日常生活和个人——赫勒“日常生活”哲学评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S1期
4 李伟;;赫勒历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颜岩;;走出历史哲学的幻象——阿格尼丝·赫勒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11期
6 李伟;;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路径探索[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李含;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访问清华[N];新清华;2014年
2 编译 黄娟;测试健康 用人体电流[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田 地;茸毛细胞“唤醒”聋人听力[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王宏伟;列支敦士登第一套邮票[N];中国集邮报;2012年
5 ;干渴大陆的“梦魇”[N];中国气象报;2000年
6 韩墨;是否禁枪?美最高法院“历史性”听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帅倩;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亚然;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2 李响;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秦哲;论赫勒的人类需要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李央;阿格妮丝·赫勒的交往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5 马冰玉;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明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异化及批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薛冬梅;意义生活:现代日常生活的至上追寻[D];华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35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