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用公正凝聚中国社会的道德共识

发布时间:2018-03-18 19:37

  本文选题:公正 切入点:道德共识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道德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下的中国,亟需致力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已是不争的事实。道德建设的基础是道德共识的形成。本研究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对如何凝聚中国社会的道德共识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对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众多道德失范现象,本质上是道德共识缺失的表现。道德共识缺失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道德分化;另一原因则是对公正的认识不足。但是道德共识又是如此之重要,建构道德共识理应成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本文在梳理中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公正”的思想内涵,,提出用“公正”凝聚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观点。笔者进一步阐释了支撑这一观点的原因,认为:公正之于人性、公正之于人的美德、公正之于社会道德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公正才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能够达成共识的道德价值原则。 本文探讨了社会共识建构的一般性原理,对社群主义的观点、交往商谈理论和心理学中的共识理论进行了辨析,论证了用公正凝聚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机理。笔者以为,凝聚中国社会的道德共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道德共识的建构应从个人美德、社会道德、社会心态三个维度展开。 本文论证了以公正为基础构建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路径。提出,公正之首是建构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公正之本是建构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公正之魂是建构公正的道德规范体系。
[Abstract]:Mo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put forward by the 18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is urgently needed. The foundation of moral construc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moral consensu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moral situ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and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many phenomena of moral anomi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It is essentially a manifestation of the lack of moral consensu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moral consensus is the moral divis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divis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other i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justice. But the moral consensus is so important.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onsensus sh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jus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justice" is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al morality. It is believed that justice is fundamental to human nature, justice to human virtue and justice to social morality, so justice is the moral value principle in which individuals in social life can reach consensu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sensus, discriminates and analyzes the viewpoint of communitarianism,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onsensus in psychology, and proves the mechanism of the fair condense of Chinese social moral consensus. The moral consensus of Chinese society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lex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onsensu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sonal virtue, social morality and social mentalit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social moral consensus on the basis of justi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irst part of justice is to construct a 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the root of justice is to construct the moral value system of society. The soul of justice is to construct the moral standard system of justic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跃华;诚信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J];江南论坛;2002年07期

2 刘福奎;讲良心,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J];秘书之友;2002年01期

3 邴正;用制度创新提升公民道德[J];新长征;2002年02期

4 徐学庆;;诚信:公民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J];文明与宣传;2003年11期

5 王开林;严守道德底线[J];人民公安;2004年13期

6 曹鹤;;“网络追缉”与道德底线之博弈[J];中国报道;2007年11期

7 刘晓伟;;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有人坚守道德底线[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7年09期

8 倪宝玲;张辉;;筑牢基本道德底线[J];理论学习;2008年05期

9 比尔·乔治;彼得·西蒙斯;;坚守道德底线比什么都重要[J];IT时代周刊;2009年Z1期

10 胡艺;;文明从如厕开始[J];江淮;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金焕;;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对策[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2 韦英生;;道德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些思考[A];2012年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2年

3 姚祖兴;;共产党员应具备德性、党性、先进性[A];“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论文汇编——2006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工作会议材料[C];2006年

4 方新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机制建设论要[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方建华;;筑永和乐园 促学校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毅;钢贸商的道德底线[N];现代物流报;2007年

2 胡印斌;我们时代的道德底线在哪里?[N];常州日报;2007年

3 ;构筑信仰“堤坝”才能维护道德底线[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专栏撰稿人 姚彤;常亮黄灯于心[N];新疆日报(汉);2013年

5 柯观;“技术帝”必须守住道德底线[N];北京科技报;2013年

6 刘晶瑶;“以恶制恶”,只会拉低道德底线[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7 彭利铭;守住道德底线[N];中国艺术报;2013年

8 王捷;不让座不开车是有效捍卫道德底线[N];青岛日报;2013年

9 本报评论员;加强道德建设 培育文明风尚[N];西安日报;2013年

10 记者 王攀 赖雨晨;挑战道德底线是恶俗不是创新[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钱国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及其建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孙庆君;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超;缺德的消解与超越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慧玲;中国古代贞节观新考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静;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陈玉珠;道德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林宣均;公共政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参与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林思雨;青少年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夫刚;我国道德刑法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李莹;社会转型期道德底线失守的表现及其原因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7 叶海琳;法律何以维护道德[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谢文燕;社会发展的道德代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张磊;陌生人伦理关系视阈中的道德焦虑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10 朱桐瑶;银行柜员道德风险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31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631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5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