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践”机制构建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认知 ; 参考:《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践”机制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整合结果。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为机制构建提供了学理基础。在内部逻辑构建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实践”机制表现为:一是机制的构架建立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呈现出独特的规律性;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过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践”过程是社会群体结合自身实践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在外部运行原理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实践”机制表现为:“认知—认同—实践”机制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分别存在双向互动机理,彼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方法论方面,首先,坚定理想信念,以信仰带动社会群体内化机制;其次,实施道德教育,用软约束力增强社会群体对机制的认同度;再次,强化法治教育,持法律为社会群体明晰机制逻辑;此外,还要积极引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帮助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践“机制以实现自身价值。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cognition-identity-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result of deepening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so on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In the aspect of internal logic construction, the mechanism of "cognitive-approbance-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shown as follows: first, the structure of the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law of human cognition and presents its unique regularity; Second, the process of "cognitive-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motes the leap from the perceptual to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rd, th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subli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of social group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practice. In terms of external operating principle, the mechanism of "cognitive-approbance-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shown as "cognitive-identity-practice" mechanism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have two-way interaction mechanism,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first, we should strengthen ou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groups by faith; secondly, we should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groups' recognition of the mechanism with soft binding force; thirdly, we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on the rule of law. In addition, we should actively guide the shaping of the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nd help individuals to practice the "cognitive-identity-practice"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16期
2 思文;;青少年面临的价值选择与澄清[J];青年研究;1988年12期
3 王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观冲突的调控[J];神州;2013年21期
4 庄正风;新时期价值观构建的基本方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周毅;冲突与再铸:市场价值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碧波;;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冲突与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年03期
7 矫海霞;吕会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并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大众的价值观念群的互动关系[J];党政论坛;2007年05期
8 孙莹雪;;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重塑[J];理论界;2008年05期
9 周成龙;;网络价值观的形成、冲突与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涂小雨;刘源源;;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与价值观整合[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润琦;;论中国当代价值观变革的几个问题[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方爱东;;发展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效力三题[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赵润琦;;论中国当代价值观变革的几个问题[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困惑[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余祖光;张俊茹;;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余祖光;张俊茹;;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进;;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转型期价值失衡的有效调控——“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理论研讨会综述[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张勇;;关于社会转型与价值观转变的理论思考[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章亮 作者系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价值观冲突及其调控的选择[N];文汇报;2000年
2 大连市纪委监察局;略论廉政价值观及其培育[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3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给价值观冲突以制度化疏通渠道[N];东方早报;2012年
4 胡宇齐;“价值观冲突”容不得天真[N];北京日报;2014年
5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 王真;培育廉政价值观 抵御腐败文化侵蚀[N];人民日报;2011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价值观冲突导致每个阶层都不满足[N];南方日报;2011年
7 王军;新时期高校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构建[N];中国改革报;2003年
8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 周奋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N];杭州日报;2010年
9 郭凤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N];淮安日报;2014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黄进;和而不同: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破解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嘉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史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D];辽宁大学;2010年
3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银心;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华文教材中的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荆筱槐;技术价值观进化机理探析[D];东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会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D];河南大学;2011年
2 韩春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袁燕霞;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及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柳燕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5 赵双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春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李艺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8 芮德新;高中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势创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陈利娜;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10 汤西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与培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24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182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