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0 23:03
【摘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处理好主客体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对关系,它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首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不同视角来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时,会在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造成具体操作方法和最终结果等方面的差异。而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关系借助主体间性理论加以研究,有利于更深层次地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中挖掘问题、矛盾,并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因而,本文的理论支点和贯穿主线就是主体间性理论。将主体间性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探讨范围,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提升这一学科整体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这一学科的实际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作为本文的核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采取科学发展、实践检验真理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思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进行研究,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主客体关系。这种主客体关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哲学领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论是一种创新和超越。具体内容大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论部分重点对课题选取依据及实际意义做了详细地描述。认为选择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现实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存在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矛盾,这种困境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人文缺失的现象。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困境的根源就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误读,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实践的缺乏,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具理性的滥觞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课题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范式建构,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与科学化。随后对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概要性地介绍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对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之处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第二章主要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分别定义了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主体性、主体间性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主客体关系。而对这些基本概念内涵的辨析构成了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基础性要求。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依据,也就是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得以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文依据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素材,总结出主客体关系的地位及作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现实困境反思和批判的结果,结合主体间性理论,搭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当然,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也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和客观必要性。主建构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同样体现了我们对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热切期待。而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之所以能够建构起来,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主体间性属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实践之间的内在契合性,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和现代西方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从而这使得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对象关系搭建依据。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对象关系体现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而体现和彰显这一理论范式的是一系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原则、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原则、自主建构原则和和谐共进原则。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根本价值指向,旨在全面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和完善人,强调对于受教育者生存方式的积极引导、对于个体生命主体性、完整性的高度关注,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神实质。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强调必须要回归个体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强调个体德性的生成来自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和交往实践。日常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命彰显其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也是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现实场景和内在依据。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在于外在价值规范引导基础上的自主建构,强调德性最终是个体自主建构的结果,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本质就是在教育者积极引导下的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的交往实践活动。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把受教育者定位为主动的实践者和建构者,但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实践活动对于个体德性生成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不同,因此,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体现了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与教育者借助外在价值规范积极引导的内在统一。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要么强调社会本位、要么强调个体本位;要么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么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作用的目的观不同,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坚持社会与个体共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进的目的观,试图在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求得动态平衡。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规定及其面临的现实境遇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强调在主体间性理论观照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标设定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想道德人格,而主体性理想道德人格内蕴着个体的自主选择意识、选择能力和行动实践的基本规定。 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路径。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离不开一定的路径依赖,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现状来看,转变思维方式无疑是最重要、最紧迫和最根本的环节。也就是说,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过程的根本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形成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关系时,主体与客体两者的沟通和理解问题十分重要,理论学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相互理解构成了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重要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相互沟通与对话正是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之后,构建新的主体、客体关系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主客体关系必须通过主客体间的交往实践和意义世界的生成来实现,必须经由受教育者的自主觉醒才得以内化,最终凝聚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他们的自觉德行。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平等对话、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尤其是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理想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重构也是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迫切需要。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方式既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式的反思,也是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突破口。在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过程中,以主客体间(主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作为其教学方法,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意义上的教学互动过程,就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促进教育者特别是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互动通过话语交流、信息沟通和精神交融而彰显。 结语部分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主体间性理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该领域传统主客体关系的超越性。重新肯定了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价值旨归,在于唤醒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充分彰显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论“以人为本”[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赖雄麟;;论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属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肖川;“建构知识”之意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4 祖嘉合;;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性质的再认识[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01期

5 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6 周家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构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8 余玉花;陈正桂;胡丁慧;;改革开放30年来道德教育发展特点概述[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9 刘慧;交往:师生关系的新概念——当代教育转型中师生关系的理论探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其主体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陈锡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严恒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雷奕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欢;互动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赵智;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和实现路径[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谭自慧;试论高校交往德育模式的实现机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李炳辉;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长安大学;2008年

9 杨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单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4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474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e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