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网络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0-07-04 06:07
【摘要】: 网络以其开放性、交互式、个性化拓展和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网络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受到较少的外在约束,出现了大量与传统道德不相符的话语、行为、现象,不仅破坏了现有的网络秩序,也对传统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产生消解性影响,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道德发展过程中新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利益分化更加明显。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既是现代化建设过程某些突出问题的反映,也同时改造、催生一些新问题,网络公德建设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焦点:随着网络社会公共道德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 本文主要就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主体、内容、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即从完善网络主体意识,实现网络责任主体的到位;坚持道德和法律并重,夯实制度的基石;建立分类指导的他律制度体系,规范网络道德;构筑网络化管理工作机制,优化网络公德四个方面重点构建网络社会公共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6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廷雪;王志伟;;浅谈“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理论;2011年23期

2 朱爱华;;网络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变迁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殷磊;;网络中的熟人社会[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5期

4 林晨;;网络舆论的红与黑[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5 李金峰;;网络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6 练伟;林木;;网络选择:一个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释框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娜;杨慧子;;网络社会下公共组织治理模式的探究[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8 占卫东;;网络视角下的公民参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9 张帅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中公共道德比较研究——兼论中美文化产品争端案中公共道德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封国强;;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吉银;;浅谈网络社会对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国建;;“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王晓霞;;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基本特征解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王毅;;网络社会:人类新的生活领域[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邬烈波;;论网络社会对犯罪的评价[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7 陶莲梅;杨静;;网络上的“教育天地”[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8 郭振杰;;电子商务立法应注意的若干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2005)——电子法与电子商务时代的传统知识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彭景阳;;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兼论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思想和行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肖群忠;林贵长;;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市民公共道德文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志文;“顶”起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N];中国妇女报;2009年

2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构建“u”网络社会[N];上海金融报;2010年

3 见习记者 黎欣刚;钱小芊在甬考察网络社会管理[N];宁波日报;2011年

4 本报评论员;为网络社会管理注入法治基因[N];法制日报;2011年

5 万晓红;网络社会的另类群体:Geek[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丁国锋;“网络社会”秩序混乱期待法律出手整治[N];法制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崔立勇;管理网络社会难住各国政府[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陈联俊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社会维度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魏汉章;探索网络社会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任海军;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改变人类的安全观念[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莉;WTO“公共道德例外”条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程宇;虚拟技术与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4 罗文章;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廖加林;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盛文沁;自由与公共道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上海大学;2009年

10 杨金丹;网络隐私权的私法保护[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凌竹;网络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鹏;网络社会伦理基本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刘英杰;网络伦理的理性思考[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付利辉;网络社会中的法观念传播及其对法治进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余红升;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法律保护[D];厦门大学;2007年

6 范光泉;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淑杰;匿名世界的真实干预[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丙辰;计算机网络道德建设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薇;网络社会高校德育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唐菲菲;网络社会下的自由与责任[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0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40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