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梁启超公德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22:12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复杂化,公共生活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过程中,一些在原来经济体制下没有的或者说是隐性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并且表现为越来越尖锐的态势。这些矛盾的出现固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同时也反映出过分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体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能否实现,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塑造公共生活伦理,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仅需要直面现实,而且要从历史上汲取道德资源,以丰富和扩大我们的视野,探寻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梁启超首倡“公德”和“私德”概念,并利用它们审视传统道德,发现我国传统社会的“公德缺失”现象。所谓“公德缺失”,按照梁启超的理解,并不是说人们的生活中没有公德规范,而是公德与私德界限模糊,轻视公德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比较缺乏。此外,公德规范长期凝滞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探究梁启超的公德观,汲取其中所包含的进步与合理因素,摈弃其糟粕和时代局限性,是现阶段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梁启超公德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我国传统社会,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经济的制限、皇权专制的阻遏、家族制度的制约和传统伦理的影响,致使公共生活空间发育不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积弱积贫,民不聊生,整个社会缺乏凝聚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蚕食。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深受福泽谕吉道德学说的影响,他从中深切感受到异域道德观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与中国传统道德观鲜明的对比,刺激他要为中国设计一套新的道德体系,于是,梁启超倡导学习西方普遍适用的建立一种能够促进中国发展的“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的新道德——公德。第二章主要介绍公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通过厘定公德概念的含义和特征,辨析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强调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梁启超构建公德思想的目的,在于以公德为基础,实现伦理革命的任务,以增强国民的爱国心和凝聚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民”,完成救亡图存的社会理想。由此,他开始关注价值层的核心问题——国民道德的改造。梁启超认为,只有对我国国民做启蒙工作,用资产阶级新道德、新思想去教育他们,克服他们从就旧社会带来的旧习气,使他们蜕变为具有资产阶级新道德、新思想的“新民”,这样,国家才能有救。正是由此出发,梁启超开始构铸起其庞大的“新民”思想体系。第三章主要论述梁启超公德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梁启超公德思想历史定位的基础上,肯定其公德观对唤起国民的爱国心、塑造资产阶级理想人格方面的意义。同时指出梁启超公德思想的唯心主义倾向。我国当代社会,提升国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加强公德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环境;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48-09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熊幸立;小说、佛教与王学[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珍;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D];郑州大学;2011年

4 苏庆;梁启超合群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玲;雷锋精神与高职院校德育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755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55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