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11:14
【摘要】: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但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崇高而深刻的“和谐”价值理念是重要原因。新的历史时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外来物质的和思想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挑战日渐增强,社会和谐面临严峻的挑战。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的精神文化危机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挥民族精神文化的规范、激励和教育作用是同时并进的。所以,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积极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其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实现和谐社会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又必须建立在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为此,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下民族精神的发展问题具有现实必然性。围绕这样的主题,整个研究将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并探索民族精神培育和传播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传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高度自觉。整个研究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简略概括课题研究的相关事项,明确该项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从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分析中得出民族精神对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任何力量不能替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内涵特征决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揭示和谐社会理念同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上的相同渊源,进而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共同价值关联,并得出弘扬和创新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条件的结论。 第三章,民族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民族精神的作用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所以,高举中华民族精神的大旗,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民族精神,使之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创新民族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方向,以及探索积极有效的培育发展路径。在民族精神的继承又发展问题上,既要继承更要坚持在实践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47
本文编号:2757934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根乔;;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罗燕冰;;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毛国庆;;中华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梅萍;林更茂;;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5 顾红亮;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李波;;浅议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及其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3期
7 关薇;;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J];世纪桥;2009年15期
8 宋明丽;;关于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11年05期
9 周亚萍;;论中华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J];理论月刊;2008年10期
10 张淑梅;;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文化品牌打造[J];前沿;2010年1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立;[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更茂;建构现代和谐社会伦理秩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7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5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