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长征精神新探

发布时间:2020-08-13 01:08
【摘要】: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磨练而成,它是革命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长征精神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多偏重于从其内涵到现实意义的探索,本文欲借助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对长征精神传播的体制机制及传播规律进行深入探析,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本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是长征精神传播内容的大众化。首先依据胡锦涛在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时对长征精神内涵的论述,把长征精神的内涵高度概括为五个方面,然后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针对文化水平极低的传播受众,红军将士在传播中运用了大众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把长征精神传播到沿途的广大军民之中,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二部分研究的是传播主体的组织化与传播客体的广泛化。长征中,战火纷飞,生存和战斗条件都极为恶劣,但红军的宣传教育等文化传播工作,仍开展的有声有色,这主要得益于红军有健全的传播组织机构。该章分别从党、政、军、群四个方面对长征精神的传播主体进行了梳理,对传播客体的分析则主要从红军内部、沿途群众、国民党官兵和其他群众四个群体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传播主客体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研究的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与传播手段的艺术化。红军将士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集思广益、就地取材,创造性地使用了大量风格迥异的传播媒介。创造出的新媒介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收到了奇特的传播效果。主要采用的传播媒介有标语、报纸、演讲、广播电台、特殊教育等。在传播手段上,采取诗歌、美术、歌曲戏曲等形式增强了传播效果的艺术性。多种传播手段的复合使用,更加凸显了传播效果的艺术性。 第四部分研究的是传播效果的深刻性与持久性。深刻性主要包括:使民族解放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人心;使沿途群众对红军倾力相助;使部分白军官兵哗变或保持中立。持久性主要包括:播下了革命火种,建立地方政权和武装力量;保护政治符号,传承革命理念;长征精神传播的另一重要效果是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第五部分研究的是长征精神传播的启示。根本上述对长征精神传播体制机制和传播规律的研究,结合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四种启示:①要充分体现传播客体的切身利益;②要充分重视各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的运用;③形式政策教育与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相铺相成;④以“三贴近”为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论文的创新点:一是拓展了研究视角。以往研究者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大多是从长征精神的内涵上为切入点,继而探讨对当今时代的启示价值,鲜有对长征精神传播的体制机制进行研究,从而导致对长征精神向纵深化研究形成了理论障碍。本论文在研究视角上以研究长征精神传播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探讨长征精神成功的传播经验,对当代深入开展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借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分别从长征精神的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传播效果及启示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通过对长征精神传播的各传播元素的分析,揭示长征精神传播的体制机制,总结出长征精神传播的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231;D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英辉;长征精神永存[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年03期

2 陈晖;弘扬长征精神 启动红色之旅[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年04期

3 杨建业;;学习长征精神应落到实处[J];党史文汇;2006年10期

4 本刊编辑部;;长征精神 薪火相传[J];北京党史;2006年06期

5 宋晓波;;近十年来长征精神研究述评[J];理论学习;2006年10期

6 李建平;;浅谈长征精神[J];江海纵横;2006年05期

7 杨秋林;和丽伟;;石鼓镇:弘扬长征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J];云南党的生活;2011年05期

8 张山松;;系统开发“长征精神”[J];时代潮;2001年21期

9 李丽;;罗东进 长征精神不仅仅是吃苦[J];神州;2006年10期

10 龚怀林;长征精神的现代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穆敏;;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辩证关系[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于民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的灵魂[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莫子刚;;当今时代如何彰显弘扬长征精神[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运璇;;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邓玉琼;;长征精神之当代文化审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井方;;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及当代诠释[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崇南;;弘扬长征精神 推动贵州发展[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启华;;长征精神与贵州的红色旅游[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熊宗仁;;长征精神与贵州的历史性跨越——兼论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林建曾;;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视野谈长征精神[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振华 通讯员  李满强;“长征精神”激励静宁教育腾飞[N];光明日报;2006年

2 王垂林 胡健;弘扬长征精神 建设和谐广东[N];广州日报;2006年

3 朱宝华;弘扬长征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N];杭州日报;2006年

4 刘婧 马瑞;用伟大长征精神谱写时代华章[N];焦作日报;2006年

5 陈建宗 陈希祥;河连湾小学用长征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陇东报;2006年

6 方华清;继承长征精神 构建和谐南昌[N];南昌日报;2007年

7 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毕远佞;弘扬长征精神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N];陕西日报;2006年

8 白伟 董雅君;重温峥嵘岁月 弘扬长征精神 建设美好太原[N];太原日报;2006年

9 赵会平 冯冬玲;我是党员,向我看齐![N];中国化工报;2011年

10 钟岚 范英;长征精神再现首都[N];四川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凤林;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赓;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现代价值与弘扬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5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于晶;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施雪琴;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宾:殖民扩张与宗教调适[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振宇;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长征精神新探[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曾文怡;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东方;长征:政治社会化视角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杨小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战兴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侯盼;零售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佘敏;传统节日文化电视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韩笑;东北电视剧对东北文化的传播[D];吉林大学;2009年

9 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古鹏;转型时期文化传播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1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791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