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沂蒙精神形成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22:31
   从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两个方面重新界定沂蒙精神的内涵,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从沂蒙精神科学阐释的新视角,重新审视沂蒙精神的形成,探究沂蒙精神形成的基础,可以发现,独特的沂蒙历史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引领是其形成的政治保障,沂蒙革命根据地是其形成的载体或平台,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是其形成的主体。沂蒙精神是在沂蒙根据地和解放区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在过去研究中,其内涵已约定俗成,但习近平关于沂蒙精神讲话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沂蒙精神内涵的学术史梳理,结合习近平关于沂蒙精神的深刻论述,对沂蒙精神内涵作了新的界定,由原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沂蒙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革命实践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沂蒙精神深深根植于丰厚的沂蒙历史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沂蒙历史文化品格,就是刚正无私,精忠报国,廉洁自守,仁爱孝悌。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秉承沂蒙历史文化品格,积极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谱写了沂蒙历史的新篇章,为沂蒙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沂蒙人民传承历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熏陶下,沂蒙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沂蒙精神形成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基础。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有着深厚的革命实践基础。沂蒙革命根据地是山东党政军和沂蒙人民一起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创建、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山东党政军和沂蒙人民既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同时他们又以根据地为平台,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发展经济,创新革命文化,在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双向互动过程中,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人民获得解放,双方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谱写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革命根据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平台或载体。沂蒙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组织保障。沂蒙精神的形成主体并不仅仅是沂蒙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对沂蒙人民产生了深深地感召力,山东地方党组织贯彻中央指示,正确引领沂蒙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地区各级党组织,在动员沂蒙人民参战抗战、发展生产、踊跃支前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使沂蒙人民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愿景,因此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并由此产生了深深地信任,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共同谱写民族民主革命新篇章。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6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创新之处
一、沂蒙精神概述
    (一)沂蒙精神内涵的演变
        1.沂蒙精神“十六字内涵”的形成与完善
        2.沂蒙精神内涵的新探讨
    (二)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1.党群关系:水乳交融,同舟共济
        2.军民关系:生死与共,众志成城
二、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一)沂蒙地理区位与特点
        1.沂蒙释义
        2.沂蒙地区地理区位特点
    (二)沂蒙历史文化沉淀
        1.沂蒙历史演变
        2.沂蒙文化的发展与沉淀
        3.沂蒙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
    (三)沂蒙历史文化品格与沂蒙精神的形成
        1.沂蒙历史文化的品格
        2.沂蒙历史文化品格对沂蒙精神形成的影响
三、沂蒙精神形成的革命实践基础
    (一)沂蒙革命根据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载体
        1.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2.沂蒙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二)武装斗争与沂蒙精神的形成
        1.武装暴动与抗日武装起义
        2.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蒙成立
        3.八路军115 师挺进沂蒙与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抗争
        4.新四军与华东野战军在沂蒙
    (三)沂蒙人民的抗战支前与沂蒙精神的形成
        1.沂蒙人民参加和参与抗战
        2.沂蒙人民的踊跃支前
四、沂蒙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与组织保障
    (一)理想信念:沂蒙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2.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
    (二)党的领导:沂蒙精神形成的组织保障
        1.沂蒙地区早期党组织建设与发展
        2.沂蒙地区早期党组织与沂蒙精神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华;周明兴;叶兴秀;;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概述[J];福建党史月刊;2019年08期

2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之十二】 陕甘革命根据地[J];中国老区建设;2019年10期

3 朱灵通;何瑞铧;;革命根据地时期审计的群众路线:总结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8年06期

4 朱灵通;胡志勇;;革命根据地审计精神文化的内容及其当代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04期

5 刘晶芳;韩颖;;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40年概述[J];苏区研究;2018年01期

6 王汝琳;;浅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税收[J];税务研究;1987年A3期

7 郭俊成;;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税收工作[J];中国税务;1986年08期

8 路瑾;;浅析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贡献[J];文教资料;2015年19期

9 ;达州:四川第一块革命根据地[J];中国老区建设;2017年01期

10 ;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J];党史文苑;2017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福林;东固革命根据地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D];复旦大学;2004年

3 苏若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标语口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杨天雄;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5 杜清娥;女性·婚姻与革命:华北革命根据地女性婚姻与两性关系[D];山西大学;2016年

6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7 郑志锋;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卫生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27.10-1930.02)[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9 方海兴;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立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法制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旭梅;太行革命根据地会审计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年

2 李浩源;沂蒙精神形成基础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3 冯佳伟;解放战争时期太行革命根据地疾病预防与治疗状况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4 耿旭;川陕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年

5 王卉;晋绥革命根据地会审计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年

6 王艺兴;陇东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年

7 李雅倩;太行革命根据地群众工作研究(1937-1945)[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8 卫婷;太岳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论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9 米丽近;1946-1949年太行革命根据地中医改造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10 王华;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9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69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7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