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14:58
所谓范式,即包括规律、理论标准、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信念,它代表着某一学科领域的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符号传播的可复制性把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把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中所使用的传播媒介并不是被动的符号流动渠道,他们自身就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某种传播形式的逻辑、表象和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的角度看,不仅要深入地了解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对技术的影响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被技术影响的方式,也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如何促成并塑造它们的。这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是要按照媒介和中介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式的表象、意义和逻辑,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基础。至于中介,在此指的是界定、选择、组织、解释和展示意义的过程。如果这些能够常规化,并且被想当然地接受,那么我们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已经从过去单向的灌输式转变成当前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来不断完善与拓展的。科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是一个在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换句话说就是,在某个范式刚开始形成后,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就是为这一范式添砖加瓦,使这种范式更加完善与丰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某种新的范式将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通过不断的实践选择,新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环境。范式革命一触即发。纵观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迁移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上的印记,更会发现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科学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革新的紧密联系。这些技术定格在21世纪初叶的今天,也仅仅是人类科学发展风头浪尖的星点飞沫,但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它们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实践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4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已经发生转变
1.1.2 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还必须做新的调整
1.1.3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特殊意义
1.2 本研究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1.4 方法论及研究策略
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一般解读
2.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及其范式
2.1.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释义
2.1.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涵义
2.2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基本特征
2.2.1 传者与受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
2.2.2 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2.2.3 传者和受者之间是相互理解的
2.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形成的背景分析
2.3.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化为表征的范式转型的形成
2.3.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内的矛盾
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动因
3.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外在动因
3.1.1 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1.2 信息与媒体技术发展对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改变的影响
3.1.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现代化发展客观推动
3.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的内在动力
3.2.1 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原有范式中的传者与受者关系
3.2.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多元混合发展
4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理路
4.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基本理念
4.1.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者劝服理念
4.1.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化转向理念
4.1.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螺旋式往复发展理念
4.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应遵循的原则
4.2.1 阶级教育原则
4.2.2 平等形式原则
4.2.3 尊重差异原则
4.2.4 适时引导原则
4.3 构建信息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场
4.3.1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场的缘由和特殊性
4.3.2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场的意义
4.4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者的主体客体化的基本要求
4.4.1 从两个维度把握"力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迁移
4.4.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中主体客体化的受者要求
4.5 注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4884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D64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已经发生转变
1.1.2 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还必须做新的调整
1.1.3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特殊意义
1.2 本研究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文献综述
1.3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1.4 方法论及研究策略
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一般解读
2.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及其范式
2.1.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释义
2.1.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涵义
2.2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基本特征
2.2.1 传者与受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
2.2.2 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2.2.3 传者和受者之间是相互理解的
2.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形成的背景分析
2.3.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化为表征的范式转型的形成
2.3.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内的矛盾
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动因
3.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外在动因
3.1.1 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1.2 信息与媒体技术发展对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改变的影响
3.1.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现代化发展客观推动
3.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的内在动力
3.2.1 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原有范式中的传者与受者关系
3.2.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的多元混合发展
4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的理路
4.1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的基本理念
4.1.1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者劝服理念
4.1.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化转向理念
4.1.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螺旋式往复发展理念
4.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应遵循的原则
4.2.1 阶级教育原则
4.2.2 平等形式原则
4.2.3 尊重差异原则
4.2.4 适时引导原则
4.3 构建信息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场
4.3.1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场的缘由和特殊性
4.3.2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场的意义
4.4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者的主体客体化的基本要求
4.4.1 从两个维度把握"力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迁移
4.4.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式迁移中主体客体化的受者要求
4.5 注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路;鲍立泉;吴廷俊;;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J];当代传播;2010年01期
2 汪颖;;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郑军;张进平;;我即媒体——自媒体语境下的个人表达与自我异化[J];电影评介;2010年06期
4 汉诺·哈特,刘燕南,钱芹茹;范式转变:大众传播研究话语中心的消解[J];国际新闻界;2002年03期
5 杨起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应有机结合[J];广西教育;2003年33期
6 陆学杰;元林;;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与传播的交叉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马启花;马宁;;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8期
8 邢东振;白磊;;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变化[J];科学大众;2008年05期
9 杨增岽;类延旭;;交往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9年01期
10 项国雄,胡莹;重构公共领域中的对话传播理念——以“苏丹红事件”为例谈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之策[J];新闻界;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4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8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