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1-01-09 13:32
当今社会,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日趋开放的信息环境条件下,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凸显。它们以特有的优势,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构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整合了世界文化的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大众文化生活。正如某些专家所言,传媒影响的本质就在于其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打上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这道烙印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载体,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传媒呈现的广泛性、多元化特点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也属于传播范畴,它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大众传播学的某些原理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主要以传播学原理为出发点,遵循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正确科学地认识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解释
(一) 传播学的基本内涵
(二) 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
1、大众传播的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结构的可通约性
4、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手段的可共享性
二、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
(一) 当代大众传媒的特质
1、大众传媒受众的广泛性
2、大众传媒的高效性
3、大众传媒的复杂性
(二)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传播主体趋于大众化
2、传播载体呈现多元化
3、传播内容凸显广泛性
4、话语转换更具挑战性
(三) 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块的构建
(一)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传播意识
1、深化问题意识
2、坚定阵地意识
3、突出责任意识
4、拓展创新意识
(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传播维度
1、搭建平台
2、建构网络
3、合理过滤
4、有效传达
(三)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播效果的评价机制
1、法律体系与公平正义的完善
2、评价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并举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J]. 叶德明. 教育评论. 2009(03)
[2]论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于洪卿. 湖湘论坛. 2008(02)
[3]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读《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J]. 杨增岽. 政工研究动态. 2007(22)
[4]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 刘东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1)
[5]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J]. 杨威. 思想教育研究. 2006(01)
[6]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 房寿高,吴星. 上海教育科研. 2006(01)
[7]挑战与对策: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 方国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8]权力·责任·道德·法律——兼论新闻媒体的属性、职能及行为规范[J]. 郑保卫. 国际新闻界. 2005(04)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作用[J]. 李辉. 高校理论战线. 2005(07)
[10]传播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价值[J]. 刘绍庭. 求实. 2005(07)
本文编号:2966746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解释
(一) 传播学的基本内涵
(二) 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
1、大众传播的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3、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结构的可通约性
4、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手段的可共享性
二、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
(一) 当代大众传媒的特质
1、大众传媒受众的广泛性
2、大众传媒的高效性
3、大众传媒的复杂性
(二)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传播主体趋于大众化
2、传播载体呈现多元化
3、传播内容凸显广泛性
4、话语转换更具挑战性
(三) 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块的构建
(一)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传播意识
1、深化问题意识
2、坚定阵地意识
3、突出责任意识
4、拓展创新意识
(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传播维度
1、搭建平台
2、建构网络
3、合理过滤
4、有效传达
(三)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播效果的评价机制
1、法律体系与公平正义的完善
2、评价机制与社会监督机制并举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J]. 叶德明. 教育评论. 2009(03)
[2]论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 于洪卿. 湖湘论坛. 2008(02)
[3]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读《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J]. 杨增岽. 政工研究动态. 2007(22)
[4]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J]. 刘东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1)
[5]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J]. 杨威. 思想教育研究. 2006(01)
[6]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 房寿高,吴星. 上海教育科研. 2006(01)
[7]挑战与对策: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 方国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8]权力·责任·道德·法律——兼论新闻媒体的属性、职能及行为规范[J]. 郑保卫. 国际新闻界. 2005(04)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作用[J]. 李辉. 高校理论战线. 2005(07)
[10]传播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价值[J]. 刘绍庭. 求实. 2005(07)
本文编号:2966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6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