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1-09 19:20
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个人”的关注始于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意识的思考,之后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善了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马克思将“现实的个人”理解为:自然生活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物质生活的人。“现实的个人”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成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实与逻辑起点。正是由“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人学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立场,从人的社会关系中解读了人的本质,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给出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引。“现实的个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同时它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思想政治教育能依托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学说在理论创新大有作为,在真善美人格塑造方面探寻到新的路径。它更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提供重要启示。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研究的难点
1.3.4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综述
1.4.1 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问题的关注
1.4.2 国内学者对“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研究
1.4.3 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的个人”理论的发展
2 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理论生成
2.1 自我意识的理论土壤
2.2 “现实的人”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2.3 “现实的个人”理论的最终生成
2.3.1 现实的个人是生命特征的自然存在
2.3.2 “现实的个人”是人的感性活动本身
2.3.3 “现实的个人”是其物质生活的条件
3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关联
3.1 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3.2 “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3.3 “现实的个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
3.3.1 对象主体性问题
3.3.2 个人与人类之间的主体差异
3.3.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4 真善美探索的路径启示
4.1 “现实的个人”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启示
4.1.1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找到了切入点
4.1.2 “现实的个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出了侧重点
4.1.3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规定了原则和方向
4.2 对真善美人格塑造的培养路径启示
4.3 苏联人学研究的偏离所带来的警示
5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及理论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现实的个人辩证法研究[J]. 张永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2]坚守意识形态的“上甘岭”[J]. 朱和平. 军队党的生活. 2013(05)
[3]十五年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 邢鹏飞,李晓娥. 继续教育研究. 2013(04)
[4]马克思与功利主义[J]. 白春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4)
[5]马克思哲学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意蕴[J]. 余卫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6]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J]. 陶磊,黄明理. 探索. 2011(06)
[7]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 张耀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28)
[8]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J]. 颜军,张春和. 求索. 2011(08)
[9]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四个学术方向[J]. 程恩富. 学术月刊. 2011(07)
[10]《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张国富,孙金华. 社会主义研究. 2011(03)
博士论文
[1]生涯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佟岩.辽宁大学 2010
[2]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 马新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 董秀玲.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D]. 陈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杜继勇.东北林业大学 2012
[4]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 杨恒梅.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成[D]. 吕瑛.内蒙古大学 2006
[6]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视域[D]. 胡沫.河海大学 2003
[7]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与现代价值[D]. 李淑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67245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研究的难点
1.3.4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综述
1.4.1 西方学者对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问题的关注
1.4.2 国内学者对“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研究
1.4.3 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的个人”理论的发展
2 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理论生成
2.1 自我意识的理论土壤
2.2 “现实的人”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2.3 “现实的个人”理论的最终生成
2.3.1 现实的个人是生命特征的自然存在
2.3.2 “现实的个人”是人的感性活动本身
2.3.3 “现实的个人”是其物质生活的条件
3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关联
3.1 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3.2 “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3.3 “现实的个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
3.3.1 对象主体性问题
3.3.2 个人与人类之间的主体差异
3.3.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4 真善美探索的路径启示
4.1 “现实的个人”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启示
4.1.1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找到了切入点
4.1.2 “现实的个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出了侧重点
4.1.3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规定了原则和方向
4.2 对真善美人格塑造的培养路径启示
4.3 苏联人学研究的偏离所带来的警示
5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及理论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现实的个人辩证法研究[J]. 张永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2]坚守意识形态的“上甘岭”[J]. 朱和平. 军队党的生活. 2013(05)
[3]十五年来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 邢鹏飞,李晓娥. 继续教育研究. 2013(04)
[4]马克思与功利主义[J]. 白春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4)
[5]马克思哲学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意蕴[J]. 余卫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6]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J]. 陶磊,黄明理. 探索. 2011(06)
[7]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 张耀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28)
[8]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J]. 颜军,张春和. 求索. 2011(08)
[9]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四个学术方向[J]. 程恩富. 学术月刊. 2011(07)
[10]《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张国富,孙金华. 社会主义研究. 2011(03)
博士论文
[1]生涯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佟岩.辽宁大学 2010
[2]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 马新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 董秀玲.陕西师范大学 2013
[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D]. 陈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杜继勇.东北林业大学 2012
[4]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 杨恒梅.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成[D]. 吕瑛.内蒙古大学 2006
[6]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视域[D]. 胡沫.河海大学 2003
[7]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与现代价值[D]. 李淑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67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6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