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构成与驱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5: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人们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通过激发教育对象内在动力进行自我教育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研究在当前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进行自我教育,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内驱力研究。内驱力是导源于心理学的关于个体内部驱动力的概念,将此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界深入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内部世界的表现。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界对内驱力的研究还很不够 深入和系统。本文是对内驱力概念深入、系统研究的一次尝试。 本文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对内驱力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演化简要分析基础上,对此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就内驱力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以及内驱力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构成,有三种要素:需要产生动机,个体需要是内驱力的源动力;而个体自我意识对内驱力的方向进行主动选择和控制;个体意志品质对内驱力的强度也就是内驱力的大小进行自我调控。第三部分: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个体差异,一是方向性差异,即个体优势内驱力不同所...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概念分析
    一、内驱力概念的提出
    二、内驱力概念的科学界定
    三、内驱力与自我教育
    四、内驱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构成
    一、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源动力
    二、个体自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方向选择
    三、个体意志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控制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个体差异
    一、方向性差异
    二、结构性差异
    三、自律性差异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
    一、教育主体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
    二、社会榜样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
    三、社会群体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
    四、社会思潮对接受主体内驱力的驱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及提升途径[J]. 郑杰.  江淮论坛. 2004(01)
[2]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及模式[J]. 岳金霞.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3]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J]. 田玉敏,张雅光,赵艳芹.  伦理学研究. 2003(06)
[4]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 贺彦凤.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3(04)
[5]论自我教育[J]. 祖嘉合.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3(09)
[6]论德育实效性的心理学基础[J]. 施晶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7]论德育的内外因及其相互作用[J]. 程建平.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6)
[8]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 张志刚.  东北师大学报. 2003(03)
[9]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自教自律[J]. 郑永廷,邓泽球.  思想·理论·教育. 2003(05)
[10]论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有效发挥[J]. 张广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2970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70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b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