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1-27 04:32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系统阐述,总结出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中关于德性培养的内容,并对德性培养思想的几个关键要素分别进行论述,从而挖掘出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实现可能。并且在此基础上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与我国道德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他的德性培养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有效启示。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理解为重点,首先,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建立和发展是以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时期的德性理论为基础上的,所以应该从古希腊德性语境中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其次,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具体理解,一方面是从总体上来把握他“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的理论;另一方面从亚里士多德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论角度来探讨德性,人之所以要有德性,是由人之本质属性决定的,人之本质属性的实现离不开德性,因此对人提出了要有德性的要求。第二章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客观认识,首先是德性的获得方式,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德性是否可教”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论,而亚里士多德在对此回应的...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1章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理解
    1.1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概念的理解
        1.1.1 古希腊的德性概念
        1.1.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1.2 德性与人的本质属性
        1.2.1 亚里士多德对的之本质属性的理解
        1.2.2 德性与人的本质属性的实现
第2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
    2.1 德性的获得方式
        2.1.1 “德性是否可教”的争论
        2.1.2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是否可教”的回应
        2.1.3 后天习得是德性获得的根本方式
    2.2 德性的获得要素
        2.2.1 “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2.2.2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即知识命题的回应
        2.2.3 主体的正确选择是获得德性的关键要素
    2.3 德性的培养途径
        2.3.1 德性与习惯
        2.3.2 以道德实践培养行为习惯来获得德性
        2.3.3 以城邦法律规约行为习惯来获得德性
    2.4 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影响与不足
        2.4.1 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影响
        2.4.2 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不足之处
第3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3.1 德性概念对强化我国公民德性修养的启示
        3.1.1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中存在的道德淡漠现象
        3.1.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对强化我国公民德性修养的启示
    3.2 意愿选择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启示
        3.2.1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内容上存在的不足
        3.2.2 亚里士多德意愿选择理论对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内容有效性的启示
    3.3 道德实践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方式的启示
        3.3.1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3.3.2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实践理论对改进我国道德教育方式的启示
    3.4 以城邦法律规约道德行为对强化我国公民道德规范意识的启示
        3.4.1 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与道德法律化的争论
        3.4.2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规约理论对强化我国公民道德规范意识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02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002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