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风险及其调适
发布时间:2021-05-23 11:29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虚拟公共领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介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草根文化的崛起以及"娱乐至死"氛围等的形成,推动并加速了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发展趋势。这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弱化、淡化以及分化的潜在风险。为了消解风险并切实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及其权威性,就需要对不适应网络环境发展变化的要素,以及网络政治生态和网络社会生活等进行调适。
【文章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趋势的生成
二、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风险
(一)存在被弱化的风险
(二)存在被相对淡化的风险
(三)存在被日渐分化的风险
三、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风险调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网络技术之维[J]. 刘远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2]网络时代的舆论安全与政治安全[J]. 黄斌.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6)
[3]新时代社会认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 欧阳康. 哲学研究. 2018(10)
[4]全球网络空间“观念治理”的中国方案[J]. 余丽,赵秀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5]网络虚拟社群对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影响及其治理[J]. 杨嵘均. 学术月刊. 2017(05)
[6]网络时代精神世界的重建[J]. 张桂芳,秦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02)
[7]改革开放“非意识形态化”误读与正解[J]. 宋吉玲.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5)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本质[J]. 郭莉,骆郁廷.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1)
[9]互联网国家安全威胁透析[J]. 余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 杨嵘均.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01)
本文编号:3202439
【文章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趋势的生成
二、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风险
(一)存在被弱化的风险
(二)存在被相对淡化的风险
(三)存在被日渐分化的风险
三、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风险调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网络技术之维[J]. 刘远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2]网络时代的舆论安全与政治安全[J]. 黄斌.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6)
[3]新时代社会认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 欧阳康. 哲学研究. 2018(10)
[4]全球网络空间“观念治理”的中国方案[J]. 余丽,赵秀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5]网络虚拟社群对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影响及其治理[J]. 杨嵘均. 学术月刊. 2017(05)
[6]网络时代精神世界的重建[J]. 张桂芳,秦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02)
[7]改革开放“非意识形态化”误读与正解[J]. 宋吉玲.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5)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本质[J]. 郭莉,骆郁廷.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1)
[9]互联网国家安全威胁透析[J]. 余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 杨嵘均.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01)
本文编号:3202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20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