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传统仁爱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22-09-30 11:16
  本论文以“中国传统仁爱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建设”为主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传统仁爱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中市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仁爱是中国哲人对连接社会关系纽带的概括,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定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中国道德文化的精髓就是“仁爱”文化。本论文的表述如下: 一、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人性论、仁学思想、孔子伦理学,并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把传统仁爱思想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全面论述,把传统仁爱思想的历时性按照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爱思想、董仲舒的仁爱思想、朱熹的仁爱思想进行论述。.并且对传统仁爱思想的道德内涵极其功能进行了概括,其中包括传统的仁爱思想体系与伦理精神、传统仁爱思想对古代中国个人的道德影响、对古代中国社会的作用。达到对仁爱思想大综系统的阐发,对仁爱思想语境的揭示,对仁爱思想的道德效用作系统的历史考察。 二、是从不同角度对市民道德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西方市民道德的渊源,西方市民道德的目的、规范、原则,西方市民道德的意义对市民道德进行概述,西方新教伦理和国家对市民道德...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仁爱思想的概述
    第一节 传统仁爱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人性论
        二、仁学思想
        三、孔子伦理学说
    第二节 传统仁爱思想的基本概述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
        二、孟子的仁爱思想
        三、董仲舒的仁爱思想
        四、朱熹的仁爱思想
第二章 传统仁爱思想的道德内涵及其功能
    第一节 传统仁爱思想内涵
        一、爱有差等
        二、"仁者爱人"
        三、"泛爱众"
        四、"援仁入礼"
        五、仁爱的表现
    第二节 传统仁爱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传统的仁爱思想体系与伦理精神
        二、传统仁爱思想对古代中国个人的道德影响
        三、传统仁爱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三章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市民道德建树
    第一节 西方市民道德概述
        一、西方市民道德的渊源
        二、西方市民道德的规范、原则
        三、西方市民道德思想的主要理论概述
    第二节 新教伦理与法制思想对西方市民社会道德的影响
        一、新教伦理与市民道德
        二、西方法制体系对市民道德的保障
第四章 传统仁爱思想与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建设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困境
        一、生活世界的内涵
        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家庭道德困境
        三、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道德困境
        四、社会转型中市民道德困境的特征
    第二节 传统仁爱思想对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传统的爱人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情理和法律的结合
        二、传统的"泛爱众"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规范相结合
        三、以平等的爱为基础的市民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四、建立充满仁爱的市民道德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在文明互动中的意义[J]. 樊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6)
[2]性情形而上学:儒学哲学的特有门径[J]. 余治平.  哲学研究. 2003(08)
[3]熟知并非真知——关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内涵及其本质规定的探讨[J]. 张阳升.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2)



本文编号:3683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83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9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