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抗疫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9 18:06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用伟大生动的防疫实践诠释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和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总结抗疫成果,首次阐述伟大抗疫精神,强调抗疫精神在指导抗疫斗争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客观实践中培育出来的精神产物,深刻把握抗疫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有利于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对于夺取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对于后疫情时代抗疫精神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提出的“抗疫精神”为研究对象,意在阐明伟大抗疫精神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从创造主体和生成逻辑两方面出发,分析形成抗疫精神的基础。第二部分厘清抗疫精神的具体内容,总结出抗疫精神的人民性、民族性、担当性、实践性、共享性五个特征,并阐明其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继承发展。在把握好抗疫精神的内涵及生成逻辑的基础上,第三部分从辩证唯物论切入,分别论述抗疫精神对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坚持以及对自觉实践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
        1.研究背景
        2.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抗疫精神的生成
    (一)抗疫精神的生成主体
        1.中国共产党是抗疫精神的领导主体
        2.中国人民是抗疫精神的基本主体
    (二)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1.产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
        2.产生于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危机之时
        3.产生于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抗疫精神的内涵
    (一)抗疫精神的具体内容
        1.生命至上
        2.举国同心
        3.舍生忘死
        4.尊重科学
        5.命运与共
    (二)抗疫精神的基本特征
        1.生命至上的人民性特征
        2.举国同心的民族性特征
        3.舍生忘死的担当性特征
        4.尊重科学的实践性特征
        5.命运与共的共享性特征
    (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抗疫精神
        1.抗疫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的传承
        2.抗疫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优势
        3.抗疫精神汇聚党和人民的奋斗伟力
四、抗疫精神的辩证唯物论基础
    (一)抗疫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1.实事求是是抗疫精神的根本立足点
        2.尊重客观规律是抗疫精神的基本前提
    (二)抗疫精神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作用
        1.抗疫精神主体能动的意识自觉
        2.抗疫精神的社会实践性
    (三)抗疫精神贯彻主体选择和社会规律的统一
五、抗疫精神的辩证法思维
    (一)抗疫精神坚持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
        1.抗疫精神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系统思维
        2.抗疫精神运用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
    (二)抗疫精神精准把握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抗疫精神把握量变质变的平衡统一
        2.抗疫精神符合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
六、抗疫精神的唯物史观原则
    (一)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疫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二)彰显个体在抗疫精神中的关键作用
        1.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2.杰出抗疫英雄的突出贡献
    (三)调动人民群众在抗疫精神中的主体作用
        1.一切为了群众是抗疫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一切依靠群众是抗疫精神的力量源泉
    (四)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抗疫精神的突出作用
        1.抗疫精神坚持人民至上是对资本逻辑的突破
        2.抗疫精神积极倡导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7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787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