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3 15:16
  当今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社会公德意识力量的支撑。全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提升对于青年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不断丰富的同时,社会成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相应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加强公民道德意识培育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同时青年人的成长发展也对社会的整体推进产生深刻地影响。整体上来说,青年人的公德意识水平高于其他群体,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德建设的双向提升,尤其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对社会公德建设的相关方面进行不断地拓展,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社会中依然存在公德失范的问题,因而深刻地刨析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共同推进时代新人视域下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公德意识培育与时代新人之间内在关系分析,指出社会公德意识塑造时代新人,以及培育社会公德意识需要时代新人;同时阐明了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1.选题背景
        2.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社会公德培育与时代新人之间内在关系辨析
    (一)社会公德意识的含义与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
        1.社会公德意识的含义
        2.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
    (二)时代新人与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内在联系
        1.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旨在塑造时代新人
        2.社会公德意识培育需要时代新人的积极参与
二、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思想
        2.列宁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思想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思想
        1.毛泽东:“三育并重”之“德育”
        2.邓小平:“四有新人”之“有道德”
        3.江泽民:“四育并重”之“德育”
        4.胡锦涛:“四个新一代”之“品德高尚、意志顽强”
        5.习近平:“德智体美劳”之“立德树人”
三、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培育面临的新机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
        2.当前社会具体环境带来的新变化
    (二)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面临的新挑战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挑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4.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
    (三)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
        1.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根本目标
        2.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公德意识培育的根本任务
四、时代新人视域下青年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指导原则与基本途径
    (一)指导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2.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3.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并重
        4.尊重青年成长特点与规律
    (二)基本途径
        1.凝聚各方教育力量全方位服务青年公德意识培育
        2.实施公德建设工程引领时代新人参与社会公德建设
        3.扩大美德宣传引领时代新人加强自身公德意识培育
        4.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培育时代新人公德建设参与感
        5.优化网络舆论环境规范青年网络道德言论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29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829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4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