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人社会”到“熟人社区”——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式微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4-03-12 18:32
基于"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特征,中国传统村庄形成了日常化的公共道德平台,并在道德评价、道德传播和道德约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伴随着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的变化和"半熟人社会"的出现,传统乡村公共道德平台日渐式微,与走向市场化、工业化的村庄生产、生活方式和"半熟人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新型公共道德平台却出现了某种"空场"或"断裂"。通过重建新型的乡村公共道德平台,增强村庄成员之间的接触、交往和交流,使村庄从"熟人社会"转向"熟人社区",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重建应充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居住形式,尊重当地民间习俗和吸纳优秀道德传统,体现乡村多元主体作用并注重发挥"新乡贤"的道德权威力量。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及其公共道德平台的日常化
二、“半熟人社会”:“新乡土中国”的变化与公共道德平台的式微
三、“熟人社区”:重建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基本思路
四、乡村振兴背景中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重建路径
本文编号:392669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及其公共道德平台的日常化
二、“半熟人社会”:“新乡土中国”的变化与公共道德平台的式微
三、“熟人社区”:重建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基本思路
四、乡村振兴背景中乡村公共道德平台的重建路径
本文编号:3926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2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