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多感官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认知评述和传播效果探析——以台州博物馆民俗展厅“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06 12:35

  本文关键词:多感官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认知评述和传播效果探析——以台州博物馆民俗展厅“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为例 出处:《科普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博物馆体验 多感官 现象 评估 情感认知


【摘要】:如今的博物馆功能已并非局限于保存、展示文物,它可以是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同时也是人们思考和交流的场所。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已经不再是观众被动地吸收策展人精心设计的知识架构,而是更加注重涉及感官、知识、美学及社会等方面的多层次体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台州博物馆民俗展厅"海滨之民"多感官展项为例,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从多感官在该展览中的认知效果与对信息传播的评估来分析多感官的实际效用及优缺点。从而反映博物馆应更多地考虑"身体"与体验以及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之间的组合与复杂交互,关注其对观众在认知、情感、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潜在影响,这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Abstract]:Now the museum has not confined to save, display of artifacts, it can be the learning center, community center, but also people's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ng places. During the visit the museum is no longer the audience passively absorb curators design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e, bu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nses, knowledge, aesthetic and multi-level social aspects of experi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takes Taizhou Folk Museum exhibition hall "seaside people" multi sensory exhibition as an example,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rom multi sensory cognitive effects in the exhibition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ssessment to analyze the multi sensory and practical utilit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flect the museum should give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body" and the experience and sense of touch, hearing, taste, and smell, combination between proprioceptive sensory experience and complex intera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ir audience in recognitio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knowledge, emotion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and it is also the value of this articl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
【分类号】:G265
【正文快照】: 虽然收藏仍然是当今所有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但今天的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为未来保存古代文物的仓库,它们还是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社交中心、休闲中心甚或疗愈中心。博物馆通过展品与展览已逐渐深入到社群之中,并努力使展览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是亲和易懂、具有意义的。许多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华,杨春辉;因特网与博物馆学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0年03期

2 张慧国;略谈博物馆发展史与博物馆现象[J];文物世界;2000年05期

3 苏东海;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再出发[J];中国博物馆;2001年01期

4 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2001年01期

5 梁吉生;21世纪: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学教育的沉思[J];中国博物馆;2001年03期

6 李伊萍;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1年04期

7 石晓霆,武玮,陈迪,郭亮;互联网博物馆概况及其对文化的影响[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8 杰·朗德斯(Jay Rounds),韦立立;博物馆学有核心文献吗?[J];中国博物馆;2004年01期

9 甄朔南;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述略[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4期

10 梁吉生;辛勤耕耘 乐此不疲——读《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感言[J];中国博物馆;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朔南;;新博物馆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2 张行;;浅议入世后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第三章 博物馆学的修养[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4 王宏钧;;展望21世纪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趋向——修订《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的主要指导思想[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5 严瑞源;;简介当代博物馆管理的理念[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刘晴;;论打开围墙的博物馆[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晶晶;;论创新思想与中国博物馆学研究[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甄朔南;;世纪之交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安来顺;;“开放型”博物馆国际讨论概述[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10 彭碧莲;;博物馆应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宏京;博物馆学真奇怪[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甄朔南;有感于《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中文版的问世[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杨孝文邋任秋凌;意大利博物馆淡化商业色彩[N];北京日报;2007年

4 曹兵武;博物馆发展的新动向:以北京地区为例[N];中国文物报;2008年

5 熊远帆;全球博物馆界《长沙宣言》正式发表[N];湖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季晓莉;博物馆要适应公共物品的角色[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王昕然 李碧涵 蔡高宇;在社会系统模式下拓展博物馆传播途径[N];吉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宋佳p,

本文编号:1387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1387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c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