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6 05:52

  本文选题:针刺 + 双向调节 ; 参考:《辽宁中医杂志》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分析1979—2016年国内中文数据库收录的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方法:以针灸、针刺、毫针、电针、腹针、头皮针、眼针和双向调节为检索字段,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文献,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过滤筛选,对文献的作者、年份分布、期刊类型、文献类型、关键词、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57篇文献,发表在91种期刊上;2013年该领域发文量最多(27篇);高频关键词是"针刺";干预措施以毫针最为常用;足三里是研究频次最高的穴位;消化系统疾病在该领域文献支持率最高等。结论: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其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领域研究热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in Chinese database from 1979 to 2016. Methods: acupuncture, filiform 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 abdominal acupuncture, scalp acupuncture, eye acupuncture and bidirectional adjustment were used as retrieval fields, CNKI VIPand Wanfang database documents were searched, Note Express software was used to filter and screen, the author, year distribution and periodical type of the literature were selected. Literature types, key words, research institutions, research content and so on to carry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257 articles were included and published in 91 journals. In 2013, 27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is field, the high frequency key word was "acupuncture",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d Zusanli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studied acupoint. Digestive diseases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support in the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t Zusanli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is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effect of acupuncture.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3777)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6)
【分类号】:G353.1;R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敬辉;;肖熙教授运用双向调节法则诊治疑难病症的经验[J];福建中医药;1989年06期

2 赵德光;试论双向调节的意义[J];陕西中医函授;1994年04期

3 曾辉;中医双向调节学说浅探[J];吉林中医药;2005年10期

4 曹新;余芝;徐斌;;针灸和中药双向调节特征之异同[J];针刺研究;2012年05期

5 朱兵;;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生物学意义[J];世界中医药;2013年03期

6 黄云;顾丕荣运用双向调节法治疗疑难病的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7 何菁;何顺华双向调节治验七则[J];江西中医药;2005年08期

8 于文静;余芝;徐斌;;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10期

9 田维君;论张仲景治疗疾病双向调节特色[J];中医药研究;2000年01期

10 张筱文;中医治则与双向调节[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苑鸿雯;马良宵;刘玉祁;朱江;;“病、穴、刺、时”与针刺疗效关系刍议[A];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漾;曾宪容;刘鸣;杨友松;;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国内外研究对比[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苑鸿雯;马良宵;朱江;;“病、穴、刺、时”与针刺疗效关系刍议[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钟辉;李国彰;;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丁瑞庆;刘书坤;;针刺与全息的相关讨论[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陈文君;;定量肌电图评估脑卒中后前臂痉挛针刺疗效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7 bF志德;王荣;;试论患者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之关系[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苏崇泽;;踝关节扭伤针刺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9 周骥;;左手手法在针刺中的作用[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10 张智泉;;“神”在针刺中应用初探[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江苏省淮安市城中人民医院 李明高 李德臣 李树人;“面瘫发病一周不宜针刺”观点不当[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研究室研究员 刘存志 整理 崔芳;针刺疗效评价应考虑多重因素[N];健康报;2012年

3 黄碧玉 龚顺波 林丽莉;针刺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效果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邵素菊 李鸿章 河南中医学院针推学院 邵素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治神是针刺治病关键[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针刺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黄石市中医院针炙科主任 彭易雨;治疗面瘫并不难[N];黄石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郑访江;郑毓琳和他创立的 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哲;针刺辅助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的临床研究和基于fMRI的神经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张微;针刺俞募穴改善FC小鼠胃肠传输功能的GDNF-PI3K-AKT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晴格(N.Munkhchimeg);针刺治疗中风病不同时效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陈銮香;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85例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洪丽妃;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免疫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竞雄(Liu Ching-Hsiung);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针刺疗效评估:一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张卫;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针刺涌泉延缓衰老的差异表达基因谱[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黄勉雄;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质量评价及其临床用穴规律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申荆华;针药治疗鼻鼽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赵万标;针刺改善局灶性脑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阳倩;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安圣桓;针刺配合耳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病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辛玉;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张怀艺;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陈婕;针刺太冲、人迎穴为主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曾遥;不同针刺频次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赖祯宏;期待效应对针刺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张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针刺疗效及其与期待效应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蒙;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系统在针刺抑制伤害性刺激中的作用[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周敏淑;补阳还五汤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95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1895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1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