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指数研究及其与影响因子的比较分析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分类号】:G3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志波;汤先忻;;期刊累计影响因子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2007年公布的世界上影响因子达25.000以上的期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影响因子排序[J];火炸药学报;2000年02期
4 郭世远,张韶咏;199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医药卫生)及其影响因子的有关研究[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2000年04期
5 范文田;岩土工程学报1999年的两种影响因子[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6 ;本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因子不断提高[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7 ;本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因子不断提高[J];生态环境;2004年03期
8 韩芳;;2007年我刊影响因子再创新高[J];阴山学刊;2008年05期
9 ;如何正确评价科研论文的影响因子[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8年05期
10 ;本刊影响因子有了大幅提高[J];林业科技开发;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江敏;王荣;;正确认识影响因子 科学评价科技期刊[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2 张峻;孙孝云;徐才万;;浅析医学科技期刊评价与影响因子的关系[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本刊编辑部;;本刊影响因子续居榜首[A];2007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闫杏丽;张淑艳;吕杰;;影响高校学报影响因子的因素及应对措施[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三集)[C];2005年
5 张祥合;王丹;;如何正确理解和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因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罗全安;杨晶;袁锦文;饶华松;;五种文章的影响力及其对影响因子的贡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3年
7 ;《灾害学》2009年的影响因子及其期刊主要考评指标[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东方;陈智;赵惠祥;;辩证看待影响因子[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三集)[C];2005年
9 范文田;何小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的三种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各类高校学报中的位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10 谨玉梅;王新英;;高校学报影响因子亟待提高[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江西理工大学期刊社 曾伟明;再论影响因子泛滥及其负面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董子凡;“影响因子论英雄”也是进步[N];科技日报;2009年
3 徐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影响因子破1[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4 通讯员 胡倩楠 耿挺;《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N];上海科技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霄;基于灰色系统的各学科SCI影响因子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2 杜志波;影响因子及累计影响因子标准化指标的设计及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3 罗臻;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3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47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