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05:32
【摘要】: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了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成汉时期(东晋永和三年)西南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地理面貌及方物风俗等多方面内容,保留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记录。东晋正处在汉语发展史上剧烈变化的时期。词汇、语法都发生了大量的新旧交替现象,许多近代汉语甚至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现象,都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研究者们对六朝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已多有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其他材料则着力不多。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材料全面性、立体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华阳国志》这样的口语化程度较低、但也保留了许多中古词汇和语法特点的六朝文献进行专门探讨,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题中之义。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华阳国志》的版本源流、标点校勘、词汇训诂以及语法进行全面的研究。各章节提要如下: 上编文献研究,共4章。 第一章绪论,梳理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第二章讨论了常璩的生平著述和《华阳国志》的版本源流。首先,对存在较大争议的常璩著述情况,如常璩是否著有《蜀平记》、《蜀汉伪官故事》;《汉之书》与《蜀李书》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考证。其二,探讨《华阳国志》的成书情况及版本流传,获得了较为清晰的版本流传脉络,并对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如《华阳国志》的卷数问题,张佳胤刻本是否缺卷十上、中两部分的问题,钱谷手钞本的卷数问题,徐惟起钞本的性质问题等等,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三章采用逐条分析考证的方法,对前人研究《华阳国志》的校勘和标点存在疏漏的部分,进行了研究和改正。 第四章译注商补,主要针对前人研究尤其是《华阳国志译注》在词汇训诂方面的成果,将语言研究与史实、职官、谶纬、民俗等的考证结合起来,对前人研究成果中存在问题和分歧之处,进行了逐条深入考证,补其漏,纠其谬,显其真。 下编语法研究,共4章。 第五章《华阳国志》的量词,从量词的使用结构、称量对象、出现频率、虚化程度等角度,对《华阳国志》中的名量词和动量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和分析,并与同时期量词的普遍使用情况进行了共时比较。 第六章判断句。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华阳国志》的判断句发展较当时实际语言情况滞后颇多,仍以无系词的“……者,……也”,结构及其变体为主,在使用系词的判断句中,“为”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高于“是”字;另外,六朝时期较为特殊的“是也”判断句在《华阳国志》中有不少用例,表现出其过渡阶段的性质。 第七章被动句。《华阳国志》的被动句使用情况与被动句的历史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为+施事+所+动词”是最常用的句式,形式也较为丰富;“见”字被动句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为+施事+所+动词”句式,保持了汉代以来的发展情况;“被”字被动句出现频率虽低于魏晋时期的平均水平,但其形式多样,反映出“被”字句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及其发展潜力;上古汉语中常用的“於”字被动句和不带“所”的“为”字被动句,使用频率则相当低,已趋于衰亡。 第八章对动补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分动结式、动趋式分别进行讨论。《华阳国志》的动趋式尚未出现,趋向动词用在另一动词后通常构成连动结构;动结式中,使成式指受补语已有一定频率的使用,但各补语发展不平衡,指施补语和指动补语中的动相补语尚未出现,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已经产生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华阳国志》处在中古汉语的初期,这一时期汉语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过去上古汉语的特色大量衰亡、消失,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尽管《华阳国志》的语言存古性较强,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情况。通过对《华阳国志》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带有中古时期特色的语言现象,而一些尚未出现的语言现象,则能看到其发展的轨迹。这都将有利于全面、立体地掌握汉语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56.22;H141
本文编号:2786678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56.22;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2 李志兵;汉语使成式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1990年03期
3 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O”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4 张显成;从简帛文献看使成式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1994年01期
5 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6 魏丽君;也谈动趋式的产生[J];古汉语研究;1996年04期
7 方文;一部简明实用的学术著作——《华阳国志校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03期
8 赵俊芳;《华阳国志》汉魏丛书本述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06期
9 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董志翘;;中世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和衍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晓华;《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的政治思想及史学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86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78667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