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往五天竺国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6:57
   《往五天竺国传》是唐代新罗僧人慧超记述其于八世纪初前往印度求法途中所见所闻的行纪。原书已佚,现存唯一文本为一敦煌写本残卷。卷中所记有关印度、中亚等地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及宗教信仰等情况,十分丰富、具体,极少见于他书,是研究这一时期西域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此书尤其是其敦煌写本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述,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其价值。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考述慧超的生平事迹与《往五天竺国传》的成书情况。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现有材料对慧超的新罗国人身份、赴印求法的行程以及后来从印度归唐后跟随金刚智和不空学习佛法、翻译经书的事迹进行考述。其次,对此书的成书背景、书名以及成书时间进行考证、分析。 第二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对此书的版本情况进行考证、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利用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录《往五天竺国传》原书即其三卷本的内容与敦煌本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卷本的基本情况。其次,论述其敦煌本的发现情况与性质,重点将现有各校录本的录文进行比对,列出各本差异之处,结合相关资料一一考证、分析、厘正,再将各本讹误进行归类,并对各校录本进行总体性评价。 第三章论述此书的体例、内容与史料来源。首先,将此书与《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其在体例上与二书的相似之处,再对此书的体例特点进行分析。其次,从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四个方面分类概括此书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其内容,对此书的史料来源进行分析,将其史料来源概括为亲见亲历与取于传闻两类。 第四章分析、论述此书的史料价值。首先,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史料价值进行总体性评价。其次,分三小节分析、论证此书对研究西域地区政治、宗教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历史的价值。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25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慧超与《往五天竺国传》
    第一节 慧超生平
        1.1.1 赴印求法行程考述
        1.1.2 归唐后事迹考述
    第二节 《往五天竺国传》的成书情况
        1.2.1 成书背景
        1.2.2 书名与成书时间
第二章 《往五天竺国传》的版本情况
    第一节 三卷本
    第二节 敦煌写本
        2.2.1 敦煌写本的发现
        2.2.2 敦煌写本的校录
            2.2.2.1 校录与图版情况概述
            2.2.2.2 各家录文比对
第三章 《往五天竺国传》的体例、内容与史料来源
    第一节 编纂体例
        3.1.1 体例借鉴
        3.1.2 体例特点
    第二节 主要内容
        3.2.1 自然地理方面
        3.2.2 政治军事方面
        3.2.3 社会生活方面
        3.2.4 宗教信仰方面
    第三节 史料来源
        3.3.1 亲见亲历
        3.3.2 取于传闻
第四章 《往五天竺国传》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 八世纪初西域政治形势剧变的重要见证
    第二节 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第三节 研究西域社会史的可靠材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广中智之;;慧超所见于阗大乘佛教的戒律[J];敦煌学辑刊;2005年04期

2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与古籍整理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1期

3 拜根兴;;入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朱蕴秋,申美兰;《往五天竺国传》中的印度人形象[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崔正森;唐代五台山乾元菩提寺高僧慧超[J];五台山研究;1998年04期

6 孟楠;中原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7 介永强;;佛教与中古中外交通[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文德;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拾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余小平;;论慧超旅行巨著《往五天竺国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2837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837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