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民国时期的乡村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10-13 07:57
   民国时期的乡村图书馆是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国内当前分散性史料、地方性研究成果较多,从全国整体论述这一课题成果较少的现状,对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的相关史料进行考证、整理,并力求设计一个客观、适当、实用的历史结构。文章分为6个部分:1.绪论:介绍研究过程;2.个体乡村图书馆,3.乡村教育中的乡村图书馆,以发展发达程度为顺序,介绍抗战之前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情况;4.民国乡村图书馆建制研究和推动:讨论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的建制问题;5.抗战至解放前夕的乡村图书馆:以政权及其控制区和时间为顺序,考证抗战中乡村图书馆的萎缩和战后至解放前乡村图书馆的恢复;6.结语。 绪论部分介绍了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问题的相关的7种历史材料:宏观论述中国图书馆史和中国图书馆学史的著作,系统论述全部历史时期中一地乡村图书馆的发展,或某一个个体乡村图书馆发展历史的文献,新中国出版的、介绍民国教育事业、教育家、教育技术等情况的文献,论述民国社会历史与社会运动相关情况的文献,流传至今的相关的民国文献,关于图书馆相关行业的文献,和辅助文献;4种历史结构:时间上的先后结构,横向上的逻辑结构,乡村图书馆与宏观范围的互动结构,方法论与具体内容构成的层次结构。 个体乡村图书馆部分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和最早的一些具有个体性的乡村图书馆,包括和顺图书馆、大公图书馆、松口图书馆、绮罗图书馆等。乡村教育中的乡村图书馆部分主要介绍了民国乡村教育实验中的乡村图书馆,如:晏阳初教育实验中的图书馆活动,梁漱溟教育实验中的图书馆活动,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的乡村图书馆活动等;以及政府主导的乡村教育体系中的图书馆活动。 民国乡村图书馆建制部分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国家对乡村图书馆进行立法、规划建设和调查统计的情况。 抗战至解放前夕的乡村图书馆主要论述抗日战争期间乡村图书馆遭受破坏,以及战后至解放前乡村图书馆的恢复,以及台湾乡村图书馆出现的情况。 乡村图书馆研究与推动活动: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有关乡村图书馆的著作、学者讲学活动、以及会议提案等情况。 结语部分概括了民国时期乡村图书馆的一些总体特点,解释了本文历史结构设计的原因,还给出了本文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G259.2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民国乡村图书馆研究的意义
    1.2 民国乡村图书馆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步骤与目的
2. 个体乡村图书馆
    2.1 “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和顺图书馆
    2.2 “民国乡村图书馆的翘楚”——大公图书馆
    2.3 “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松口图书馆
    2.4 其他的个体乡村图书馆
    2.5 个体乡村图书馆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6 个体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共性和意义
3. 乡村教育中的乡村图书馆
    3.1 相关概念与范围
    3.2 晏阳初教育实验中乡村图书馆活动
    3.3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中图书馆活动的普遍开展
    3.4 政府主导的乡村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其中的乡村图书馆
    3.5 乡村教育中乡村图书馆的特点
    3.6 图书馆事业与教育关系的再思考
4. 民国乡村图书馆的建制研究与推动
    4.1 建制问题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4.2 民国乡村图书馆建制的形成和发展
    4.3 民国乡村图书馆建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4 乡村图书馆的研究与著作
    4.5 乡村图书馆研究与推动活动
    4.6 乡村图书馆研究与推动活动的特点
5. 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乡村图书馆
    5.1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乡村图书馆的破坏
    5.2 “大后方”的乡村图书馆
    5.3 陕甘宁边区的农村图书馆
    5.4 战后到解放前夕的乡村图书馆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小庆;;今天我们如何做志愿者?——兼感当下“乡村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30期

2 吴稌年;;论李靖宇乡村民众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亮;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2 孟凡美;民国时期图书馆宣传推广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刘芳;河南省县级图书馆发展研究(1910-1948)[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炳亮;民国时期江西省立图书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8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838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5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