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社交网络用户正能量信息感知价值与接受行为和正向行为改变的关系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0:38
   正能量是加强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是个人和社会积极力量的重要来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扩大正能量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用户对正能量的接受度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社交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人们越来越依赖通过社交网络与朋友互动、表达自我、了解热点、关注感兴趣的内容、获取知识和帮助、分享经验和见解。如何利用好社交网络,使正能量信息从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为用户所接受,从而引起用户的正向行为的改变,这不仅是正能量传播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根据以上背景,结合社交网络正能量自身的传播特点和用户接受正能量的行为动机,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研究用户正能量信息感知价值与接受行为和正向行为改变之间的影响关系。用户对正能量信息的接受行为分为信息关注(搜索、阅读、收藏)行为和信息互动(点赞、留言、转发)行为两个维度,用户对正能量的感知价值分为信息价值、情感价值、人员价值和社会价值四个维度。本研究基于正能量传播的主要渠道——微信、微博平台用户群体的297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使用SPSS15.0与Amos21.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验证研究所提各个假设。结果表明:(1)信息价值和情感价值对信息关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员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引起信息关注行为的显著变化;(2)信息价值、情感价值、人员价值和社会价值均对信息互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3)信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用户正能量接受行为总的影响最大;(4)用户对正能量信息的关注行为和互动行为对其正向行为改变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信息互动行为对用户正向行为改变意愿的影响作用较强。
【学位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C912.63;G252
【部分图文】:

问卷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模型,接受行为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感知价值、接受行为、行为改变相关理论1.用户访谈2.研究假设的提出3.研究模型的确立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1.问卷设计2.预调研3.正式调研与信效度分析4.模型假设检验5.结果讨论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1.研究结论

技术,有用性,意愿,接受行为


图 2.1 技术接受模型(TAM)TAM 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个体接受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且外部变量会给个体的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造成影响,并通过态度变量间接影响最终接受行为。TAM 模型对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扩大产品的销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至今,关于 TAM 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从未间断。在用户行为的研究领域,TAM 已被广泛应用在用户具体信息接受行为和对产品的接受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邓胜利和管弦(2016)[41]利用 TAM 模型对问答平台用户健康信息获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的提问意愿受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的影响而与感知易用性无关,感知风险与提问意愿负相关,并且回答信息的相关性、可信性和准确性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从而影响提问意愿。Ron(2003)[ 42]在研究用户网购行为的研究中借鉴了 TAM 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网购目标产品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越高的时候,用户的网购次数也会越频繁,也就是说用户对产品的接受行为效应更加明显。大多数学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对 TAM 模型进行调整,通常在原有

计划行为理论


图 2.3 社会认知理论模型,个体本身指人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以及信息获取的能力等,通过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环境。个体行为受行为环境和个体共同影响素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决定其处于环境中的形态,行为反之可被环境体以自我效能和期望为基础,有能力、有选择性的做出行为和相关努己的行为和自身命运[57]。认知理论模型的内容比较综合,对于理论的实际应用有一定难度。者在运用该理论时,多数只关注和使用到了如自我效能或期望价值的念,而没有关注到其它的概念和发展变量的影响[58]。2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行为理论,如图 2.4 所示,它研究用户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强调认知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型中只解释了行为预测的,并没有解释获得这些认知变量的行为前测因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健;周丽华;;大学生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年06期

2 谭洪旭;袁帅;代连奇;任利峰;;浅谈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24期

3 孙夏卿;;社交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赋权的价值体现[J];传播力研究;2018年31期

4 张晓飞;;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企业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8年22期

5 孙国强;窦倩倩;张宝建;;西方社交网络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情报科学;2019年02期

6 陈文泰;李卫东;;国际社交网络中“国家实在”传播与国家形象演化机制研究[J];新闻大学;2018年06期

7 孙晋;沈红;;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现象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年12期

8 邓华闯;项祎麟;周楠;周子清;;社交网络招聘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年04期

9 王超琼;陈玥;;原生广告在利基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策略探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08期

10 张艳菊;杨明;;社交网络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模式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艳红;社交网络用户影响力分析及信息传播建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邓璐;面向在线社交网络的话题演化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彦本;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与预测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4 崔炜荣;面向移动社交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用户匹配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5 沈鹏飞;符号社交网络中负关系预测以及网络嵌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盘茵;社交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与信息披露[D];浙江大学;2019年

7 樊超;基于社交关系的人类动力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李永凯;移动社交网络中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9 陈锐;社交网络中多因子融合的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吴鹏;在线社交网络群体发现及其传播控制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苡毓;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社交网络有害信息治理策略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刘书新;基于非对称神经网络的跨网络社交关系预测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3 邹宇;移动社交网络中轨迹隐私保护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4 郁鸣辰;面向取证场景的社交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5 梁霞;基于网络关系的社交网络群体行为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6 李旗旗;基于链路预测的社交网络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7 熊方;基于可信身份管理的在线社交网络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8 胡闵;在线社交网络时间敏感信息传播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谢玲;面向主题的社交网络影响力最大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王正;基于用户行为的社交网络群体事件动力学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4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864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