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G256
【文章目录】:
上篇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论析
1 绪论
1.1 《素问》校诂派的提出
1.2 《素问》校诂派的学术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1.2.1 师承授受
1.2.2 皖派朴学家《内经》校诂学术内容简介
1.2.3 《素问》校诂派主要代表人物及生平著述
1.3 《素问》校诂派研究的意义
2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的小学方法总结
2.1 辨形方法
2.2 考音方法
2.3 释义方法
2.3.1 以形索义
2.3.2 因声求义
2.3.3 直陈词义
2.4 校勘方法
2.4.1 对校
2.4.2 本校
2.4.3 他校
2.4.4 理校
2.5 释医理方法
2.5.1 据境索义
2.5.2 阐发医理
3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的治学特色
3.1 一承朴学派治学风格,提高了医学文献的训释水平
3.2 权衡比较,正确对待前人考订成果
3.3 善于多方位综合论证,考证方法系统全面
3.4 阐释医理以疏通文理为基础,考证文理与辨析医理相统一
4 “校诂法”与“注释法”关系辨析
4.1 关于“汉宋之争”
4.2 关于“训诂”与“义理”的概念分析
4.3 关于“校诂”与“注释”方法的意义分析
4.3.1 医理阐释必须依托于校勘训诂
4.3.2 医理阐释的相对发挥空间
4.4 关于“原始义”与“诠释义”关系分析
4.4.1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一致性关系
4.4.2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互补性关系
4.4.3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多线性关系
4.4.4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不统一性关系
5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学术价值总结
5.1 校勘训诂与医理阐释的辨证统一
5.2 文献研究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辨证统一
5.3 实证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辨证统一
5.4 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
下篇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释例
6 辨形例
6.1 因篆文形近而字讹
6.2 因隶书形近而字讹
6.3 因楷书形近而字讹
6.4 因草书形近而字讹
6.5 因俗字形近而字讹
6.6 因同音借用而字讹
7 考音例
7.1 考古韵以校误改文
7.2 考古韵以校倒文
7.3 考古韵以校脱文
7.4 考古韵以验证前人注训
8 释义例
8.1 根据对文原理训释字词
8.2 根据俪偶文原理训释字词
8.3 根据连语原理训释字词
8.4 根据通假原理训释字词
8.5 根据古今字原理训释字词
8.6 根据本义和转义原理训释字词
8.7 根据篇题大义以训释字词
8.8 分析修辞手法以训释字词
9 校勘例
9.1 校误文
9.2 校倒文
9.3 校衍文
9.4 校脱文
9.5 校错简
10 释医理例
10.1 根据中医生理学原理考释
10.2 根据中医病理学原理考释
10.3 根据中医病因学原理考释
10.4 根据中医诊断学原理考释
10.5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考释
10.6 根据中医治疗学原理考释
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川;“新校正”误校五则[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2 王兴伊;王冰编次全元起《素问》本考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09期
3 刘耀,王锦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籍书目文献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02期
4 张一红;目录学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作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年03期
5 柳长华;《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编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3期
6 孙勇;中医古代文献的引用规范[J];编辑学报;2003年05期
7 黄泛;集经汇典:档案编研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征[J];浙江档案;2004年11期
8 施观芬;俞樾“内经辩言”的校勘方法[J];医古文知识;2000年03期
9 张灿玾;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之我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10 段逸山;自然所损 人为所致——古医籍文字错乱现象举要[J];医古文知识;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淑平;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张晨;中医学“寒”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穆俊霞;《素问释义》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日色雄一;日本考证学派《灵枢》研究之考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悦;药性起源与“四气”药理说嬗变的医史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6 王柳青;基于古代文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于晓强;《黄帝内经》“神”理论发生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朱鹏举;《黄帝内经》疾病总览及辨疑[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Shelley Denise Ochs(欧阳珊婷);扁鹊医学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10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宝珍;浅论俞樾、孙诒让、于鬯对《素问》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艾贵金;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D];武汉大学;2004年
3 袁开惠;《黄帝内经·素问》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庄庭兰;论《素问》中的五行学说[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怀芝;对胡澍、俞樾校诂《素问》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高程熙;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D];贵阳中医学院;2013年
7 董法尧;《黄帝内经》成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戴良伃;《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与日本《黄帝内经太素》仁和寺本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黄光惠;《黄帝内经·素问》概念隐喻英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樊雅梦;“肝者,罢极之本”的本义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7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877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