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0 11:03
   历史上研究《内经》的群体主要有两大类:校勘训诂家类和医学注 释家类。前者以段玉裁、胡澎、俞樾、孙诒让、于鬯等皖派朴学家为核 心力量,治学风格上偏于文理的考证;后者以王冰、吴昆、张介宾、马 莳、张志聪等医学大家为主要代表,治学风格上偏于医理的解释。当代 著名医学文献研究专家钱超尘则明确提出了“校诂派”与“注释派”两 大派别概念。对“校诂派”的全面系统性研究,目前尚属中医文献研究 的薄弱领域。本论文主要以“校诂派”为研究对象,并选定胡澎、俞樾、 孙诂让、于鬯所组成的《素问》校诂派为具体研究内容,以初步探讨朴 学对医学文献研究的深远影响。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追溯《素问》校诂派的学术渊源。本论文首次整理展示了一 条由朴学向医学领域渗透的学术发展轨迹。乾嘉朴学鼎盛时期,皖派朴 学的考据对象已从儒家经书扩展到医学、农业、历算等科技典籍。向医 学文献的渗透,很自然地形成了一条皖派朴学医学考证流派体系,内容 涉及医学诸多方面,如《内经》、《伤寒》、《本草》以及临床诸科,《素问》 校诂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本文研究方法首先是对胡澎、俞樾、孙诂让、于鬯的195条 《素问》校释实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与“注释派”的考证内容进行了 比较。论文下篇则选择了53例典型的考证释例,分辨形例、考音例、释 义例、校勘例、释医理例五个部分,逐条按【原文】、【历代校注】、【皖 派考释】、【评析】进行介绍,以展示“校诂派”与“注释派”的治学方 法的差异。 第三,胡澎、俞樾、孙诂让等皆是上承“段王之学”,水平高超、影 响深远的皖派核心代表人物,当他们涉足医学文献时,最积极的意义是 将小学方法引进了医学领域。论文从五个角度全面归纳了皖派朴学《素 问》校诂的方法体系:辨形方法、考音方法、释义方法、校勘方法、释 医理方法。在比较“注释派”的基础上,本文从治学风格、治学精神、 治学方法诸方面,进一步总结了校诂派的独到特色。 第四,中国学术史上的“汉宋之争”是形成《素问》校诂派与注释 派的重要学术背景因素。本文从“汉宋之争”的核心命题:“训话”与“义 理”的关系分析入手,在诸多权威专家对“训诂”与“义理”定义的基 础上,总结了在治学方法层面上二者的统一性本质,以及“义理”概念 的四个基本特性:依附性、层次性、专业性、延伸性。本文进而将这些 特性引伸到医学文献研究的“校勘训诂”与“医理阐释”的关系辨析中, 以阐明无论是偏于文理的“训诂”,还是偏于医理(义理)的阐释,都是 文献研究的方法步骤之一,义理的依附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古医籍研究中, 疏通文理往往本身就是一个疏通医理的过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可 能将二者截然分开。另一方面,根据义理的层次性、延伸性特点,说明 医理阐释又具有相对的发挥空间。 第五,医学属自然科学,必然会遵循自然科学内部运动的发展规律, 医学文献的开放性、实践性、动态发展性,导致基础训话与医学专业训 诂的差异是,校勘训诂以追求经典的原始本来面貌为主要目的;医理阐 释以追求对原文所涉及的医学道理作科学诊释为主要目的。这就使校勘 训诂与医理阐释形成既是统一的关系,又是矛盾的关系。本文因此提出 了贯穿于医学文献研究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概念—原始义与诊释义,并 总结分析了原始义与诊释义四种关系状态:统一性关系、互补性关系、 多线性关系、不一致性关系,以从本质上揭示校勘训诂方法在医学文献 研究中重要作用。 第六,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的学术价值并不仅仅是引进了严谨 的小学方法。《素问》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内容,至今是有效指导临床实 践的理论依据。但’《素问》本质上又是成型于先秦时期的古代医学经典 文献,因此研究《素问》本身就集中了诸多矛盾于一体:校勘训诂与医 理阐释的辨证统一、历史方法与现实方法的辨证统一、学习继承与发展 创新的辨证统一等。本文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并综合己有的研究结 果,认真探讨了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话方法中所蕴含的处理这些诸多 矛盾的研究机制,以展现校诂方法的根本学术价值。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G256
【文章目录】:
上篇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论析
    1 绪论
        1.1 《素问》校诂派的提出
        1.2 《素问》校诂派的学术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1.2.1 师承授受
            1.2.2 皖派朴学家《内经》校诂学术内容简介
            1.2.3 《素问》校诂派主要代表人物及生平著述
        1.3 《素问》校诂派研究的意义
    2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的小学方法总结
        2.1 辨形方法
        2.2 考音方法
        2.3 释义方法
            2.3.1 以形索义
            2.3.2 因声求义
            2.3.3 直陈词义
        2.4 校勘方法
            2.4.1 对校
            2.4.2 本校
            2.4.3 他校
            2.4.4 理校
        2.5 释医理方法
            2.5.1 据境索义
            2.5.2 阐发医理
    3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的治学特色
        3.1 一承朴学派治学风格,提高了医学文献的训释水平
        3.2 权衡比较,正确对待前人考订成果
        3.3 善于多方位综合论证,考证方法系统全面
        3.4 阐释医理以疏通文理为基础,考证文理与辨析医理相统一
    4 “校诂法”与“注释法”关系辨析
        4.1 关于“汉宋之争”
        4.2 关于“训诂”与“义理”的概念分析
        4.3 关于“校诂”与“注释”方法的意义分析
            4.3.1 医理阐释必须依托于校勘训诂
            4.3.2 医理阐释的相对发挥空间
        4.4 关于“原始义”与“诠释义”关系分析
            4.4.1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一致性关系
            4.4.2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互补性关系
            4.4.3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多线性关系
            4.4.4 原始义与诠释义的不统一性关系
    5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学术价值总结
        5.1 校勘训诂与医理阐释的辨证统一
        5.2 文献研究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辨证统一
        5.3 实证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辨证统一
        5.4 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
下篇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释例
    6 辨形例
        6.1 因篆文形近而字讹
        6.2 因隶书形近而字讹
        6.3 因楷书形近而字讹
        6.4 因草书形近而字讹
        6.5 因俗字形近而字讹
        6.6 因同音借用而字讹
    7 考音例
        7.1 考古韵以校误改文
        7.2 考古韵以校倒文
        7.3 考古韵以校脱文
        7.4 考古韵以验证前人注训
    8 释义例
        8.1 根据对文原理训释字词
        8.2 根据俪偶文原理训释字词
        8.3 根据连语原理训释字词
        8.4 根据通假原理训释字词
        8.5 根据古今字原理训释字词
        8.6 根据本义和转义原理训释字词
        8.7 根据篇题大义以训释字词
        8.8 分析修辞手法以训释字词
    9 校勘例
        9.1 校误文
        9.2 校倒文
        9.3 校衍文
        9.4 校脱文
        9.5 校错简
    10 释医理例
        10.1 根据中医生理学原理考释
        10.2 根据中医病理学原理考释
        10.3 根据中医病因学原理考释
        10.4 根据中医诊断学原理考释
        10.5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考释
        10.6 根据中医治疗学原理考释
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川;“新校正”误校五则[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2 王兴伊;王冰编次全元起《素问》本考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09期

3 刘耀,王锦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籍书目文献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02期

4 张一红;目录学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作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年03期

5 柳长华;《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编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3期

6 孙勇;中医古代文献的引用规范[J];编辑学报;2003年05期

7 黄泛;集经汇典:档案编研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征[J];浙江档案;2004年11期

8 施观芬;俞樾“内经辩言”的校勘方法[J];医古文知识;2000年03期

9 张灿玾;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之我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10 段逸山;自然所损 人为所致——古医籍文字错乱现象举要[J];医古文知识;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淑平;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张晨;中医学“寒”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3 穆俊霞;《素问释义》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日色雄一;日本考证学派《灵枢》研究之考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悦;药性起源与“四气”药理说嬗变的医史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6 王柳青;基于古代文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于晓强;《黄帝内经》“神”理论发生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朱鹏举;《黄帝内经》疾病总览及辨疑[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Shelley Denise Ochs(欧阳珊婷);扁鹊医学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10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宝珍;浅论俞樾、孙诒让、于鬯对《素问》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艾贵金;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素问》成书年代的下限[D];武汉大学;2004年

3 袁开惠;《黄帝内经·素问》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庄庭兰;论《素问》中的五行学说[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李怀芝;对胡澍、俞樾校诂《素问》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高程熙;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D];贵阳中医学院;2013年

7 董法尧;《黄帝内经》成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戴良伃;《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与日本《黄帝内经太素》仁和寺本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黄光惠;《黄帝内经·素问》概念隐喻英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樊雅梦;“肝者,罢极之本”的本义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7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877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