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录文考订及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19:42
在煌煌百卷《大正藏》中,唯一的一部主要收录敦煌出土文献的是其第八十五卷。第八十五卷所涉的敦煌文献一方面给佛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研究敦煌俗字、俗语词的很好材料。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932年2月由柬京大藏出版社出版。左景權先生曾指出该卷“誤字滿纸”。因此,对该卷的錄文進行系统的考订和整理,是本文的着力要做的工作。另外,筆者在核校该卷錄文的过程中,注意到原校錄失誤中的很大一部分即是与不明俗字有关。所以,考订俗字,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中有不少“口语中新产生的”和“雖早已有之但意義有变化的”俗语词。因而,本文对《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中所涉部分词语尝试进行了考释。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 《大正藏》及其八十五卷的编撰状况及相关背景
二.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研究状况
三.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校订的必要性
四.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语言研究的价值及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录文举误
一. 因形近而讹
二. 因脱文而误例
三. 因衍文而误例
四. 校录误作缺文例
(一) 原卷无字而濫施缺文例
(二) 原卷文字尚可辨而轻率使用缺文例
五. 误二字作一字例
六. 误一字作二字例
七. 不察原卷误倒例
八. 原卷.录文俱误例
第三章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俗字误校示例
一. 俗书形近误录例
类型一: 某字俗体与另字俗体形近致误例
类型二: 某字俗体与另字本身形近致误例
类型三: 某字本身与另字俗体形近致误例
二. 不明俗字迻录失真例
三. 不明俗字误录例
四. 不明俗字臆改例
五. 不明俗字误作缺字例
六. 不明俗字误删例
七. 不明俗字失校例
第四章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词语辑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J]. 张涌泉.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2)
[2]白话俗语词研究的百年历程[J]. 徐时仪. 文献. 2000(01)
[3]敦煌愿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J]. 曾良. 文献. 2000(01)
[4]敦煌疑伪经典《佛母经》考察[J]. 李际宁.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6(04)
[5]传入日本的中国佛教疑伪经典(上)[J]. 京户,慈光. 敦煌学辑刊. 1996(01)
[6]敦煌遗书《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研究[J]. 李玉昆. 敦煌学辑刊. 1995(01)
[7]敦煌俗语词辑释[J]. 黄征. 语言研究. 1994(01)
[8]《新菩萨经》《劝善经》《救诸众生苦难经》校录及其流传背景之探讨[J]. 圆空. 敦煌研究. 1992(01)
[9]王梵志诗音校[J]. 都兴宙. 敦煌学辑刊. 1990(02)
[10]敦煌变文中的文字替代现象[J]. 俞允海. 湖州师专学报. 1988(01)
本文编号:3069693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 《大正藏》及其八十五卷的编撰状况及相关背景
二.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研究状况
三.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校订的必要性
四.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语言研究的价值及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录文举误
一. 因形近而讹
二. 因脱文而误例
三. 因衍文而误例
四. 校录误作缺文例
(一) 原卷无字而濫施缺文例
(二) 原卷文字尚可辨而轻率使用缺文例
五. 误二字作一字例
六. 误一字作二字例
七. 不察原卷误倒例
八. 原卷.录文俱误例
第三章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俗字误校示例
一. 俗书形近误录例
类型一: 某字俗体与另字俗体形近致误例
类型二: 某字俗体与另字本身形近致误例
类型三: 某字本身与另字俗体形近致误例
二. 不明俗字迻录失真例
三. 不明俗字误录例
四. 不明俗字臆改例
五. 不明俗字误作缺字例
六. 不明俗字误删例
七. 不明俗字失校例
第四章 《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词语辑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J]. 张涌泉.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2)
[2]白话俗语词研究的百年历程[J]. 徐时仪. 文献. 2000(01)
[3]敦煌愿文在汉语词汇史上的研究价值[J]. 曾良. 文献. 2000(01)
[4]敦煌疑伪经典《佛母经》考察[J]. 李际宁.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6(04)
[5]传入日本的中国佛教疑伪经典(上)[J]. 京户,慈光. 敦煌学辑刊. 1996(01)
[6]敦煌遗书《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研究[J]. 李玉昆. 敦煌学辑刊. 1995(01)
[7]敦煌俗语词辑释[J]. 黄征. 语言研究. 1994(01)
[8]《新菩萨经》《劝善经》《救诸众生苦难经》校录及其流传背景之探讨[J]. 圆空. 敦煌研究. 1992(01)
[9]王梵志诗音校[J]. 都兴宙. 敦煌学辑刊. 1990(02)
[10]敦煌变文中的文字替代现象[J]. 俞允海. 湖州师专学报. 1988(01)
本文编号:3069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06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