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进展及我国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1-05-10 13:10
  信息素养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被提出之后,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FLA、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均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全球公众的信息素养。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公众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资料,以及政府文件、会议记录、重要机构或项目的报告、指南、年鉴等文献,总结全球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渊源、演变历程和实践现状。研究发现当前全球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三个突出问题: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研究滞后于实践。为提升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建议尽快出台专门政策和标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力求覆盖各类受众,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师资,合作建设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和传播中国声音。表1。参考文献84。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0,4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提出及其演变
    1.1 提出“信息素养”术语
    1.2 推动美国重视公众信息素养教育
    1.3 发展信息素养教育概念
        1.3.1 丰富信息素养的内容
        1.3.2 “信息素养”术语进入图书情报学领域并被广为接受
    1.4 提出信息素养教育标准
    1.5 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从美国走向国际
    1.6 在全球范围统一“信息素养”的术语与标识
    1.7 提出“媒介与信息素养”
2 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实践
    2.1 不断提升信息素养重要性的高度
    2.2 召开峰会引起各国领导人关注
    2.3 指导成员国出台国家政策和评估框架
    2.4 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2.5 开展宣传与推广活动
        2.5.1 启动“全民信息计划”
        2.5.2 培养信息素养师
        2.5.3 确立信息素养宣传周和宣传日
3 公众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问题
    3.1 整体水平不高
    3.2 发展不平衡
        3.2.1 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各具特色
            (1)美国:全国性政策与标准引领
            (2)英国:研究与实践互相促进
            (3)新加坡:后起之秀
            (4)其他发达国家
        3.2.2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重视程度差异大
    3.3 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3.3.1 关于评估的研究比较薄弱
        3.3.2 研究的系统性不够
        3.3.3 实践成果未能得到及时反映
        3.3.4 跨领域合作研究不够
4 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之策
    4.1 出台专门政策和标准
    4.2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4.2.1 政府机关
        4.2.2 教育机构
            (1)高等学校。
            (2)中小学。
        4.2.3 图书馆
        4.2.4 行业协会
    4.3 覆盖各类教学对象
    4.4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4.4.1 线下教学
        4.4.2 在线教学
        4.4.3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务员信息素养培养分析[J]. 周倩,霍丹.  现代商贸工业. 2019(19)
[2]我国信息素养类MOOC调查研究[J]. 廖嘉琦.  图书馆学研究. 2019(07)
[3]南非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发[J]. 付玉,赵贺.  传媒观察. 2019(04)
[4]“互联网+核心素养”视域下义务教育阶段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 王晓卉.  江苏科技信息. 2017(08)
[5]基于差异的初中学生媒介信息素养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J]. 李婧,单增杭,杨刚.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6(12)
[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7]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J]. 成华威,刘金星.  情报科学. 2015(02)
[8]媒介及信息素养教育推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何村,王晴.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02)

硕士论文
[1]城市老年人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 张建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79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179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