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05:57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通过收集已经发表的研究区涉及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研究性论文,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研究表明:SOC、TN、TP、TK含量分别在8.67~72.09、0.75~7.96、0.18~3.02、0.59~42.51g/kg之间;灌木林地土壤SOC和TK含量均值最高,草地和林地分别TN和TP含量均值最大,果园土壤SOC和TN含量最小,草地和其他用地土壤TP和TK含量最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草地C∶P、N∶P、N∶K计量比最高,林地C∶N、C∶K计量比最高,而果园C∶K、N∶P、N∶K计量比均比较低。从地区看遵义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毕节地区相对较低;土壤类型中黑色石灰土SOC和TN含量是3种最高的,棕黄色石灰土TP和TK含量最高,地带性黄壤养分整体偏低。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存在差异,在开展植被恢复时应根据养分差异选择适宜树种或者精准施肥。
【文章来源】:绿色科技. 2020,(1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地区土壤养分特征(图中数值代表样本数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麦草和生物炭对喀斯特地区黄壤养分影响研究[J]. 宋丹丹,何丙辉,罗松平,吴耀鹏. 草业学报. 2018(04)
[2]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J]. 唐国勇,高成杰,李昆. 生态学报. 2015(15)
[3]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 高鹏,付同刚,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03)
[4]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王绍强,于贵瑞. 生态学报. 2008(08)
[5]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J]. 郑华,苏以荣,何寻阳,黄道友,吴金水. 中国岩溶. 2008(02)
[6]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J].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7]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J]. 朱守谦,祝小科,喻理正. 贵州环保科技. 2000(01)
[8]红壤丘陵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J]. 秦明周. 山地学报. 1999(01)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 吕春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23204
【文章来源】:绿色科技. 2020,(1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地区土壤养分特征(图中数值代表样本数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麦草和生物炭对喀斯特地区黄壤养分影响研究[J]. 宋丹丹,何丙辉,罗松平,吴耀鹏. 草业学报. 2018(04)
[2]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J]. 唐国勇,高成杰,李昆. 生态学报. 2015(15)
[3]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 高鹏,付同刚,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03)
[4]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王绍强,于贵瑞. 生态学报. 2008(08)
[5]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J]. 郑华,苏以荣,何寻阳,黄道友,吴金水. 中国岩溶. 2008(02)
[6]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J].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7]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J]. 朱守谦,祝小科,喻理正. 贵州环保科技. 2000(01)
[8]红壤丘陵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J]. 秦明周. 山地学报. 1999(01)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D]. 吕春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23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32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