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易学研究文献类论
发布时间:2021-10-19 17:26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之一。它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符号,配以系统的卦、爻辞和阐发哲理的《易传》,屹立于中国文明史几千年,熠熠生辉。这部奇特经典可以说是用非语言符号组成的一个完整圆融的体系,且将具体世界和抽象世界囊括无遗,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历代研读不衰。当代《周易》研究发展的趋势是从解释文本本义到挖掘其中体现出的科学内容,探究其蕴含的文化韵味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性综合研究。本文搜集了建国之后六十年内(即1949—2009年)大陆出版的易学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先分类后论述,共分成统论类、注释类、出土类、科学类、工具类五大类,并对每一类所包含的各个小类、文献出版情况、学术发展流变、代表性著作进行详细论述,并在书的最后附以书目。统论类是指统括性的、综合性的对《周易》各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的作品,包括易学家的专著、论文集、学术讨论会辑要等,这类文献的代表作品有刘大钧《周易概论》、《大易集要》,金景芳《周易讲座》,吕绍纲《周易阐微》,钱世明《易象通说》,廖明春《周易研究史》,段长山《周易与现代化》,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等。注释类是从文本入手训释《易经》、《易传》的著作...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当代易学研究文献概况
(二) 易学文献分类科学依据
一、统论类文献
(一) 系统论述的文献
(二) 哲学研究类文献
(三) 社会生活和人生智慧类文献
(四) 象数卦图研究类文献
(五) 易学史研究类文献
二、注释类文献
(一) 通解性文献
(二) 解经性文献
(三) 解传性文献
(四) 图解性文献
三、出土类文献
四、科学类文献
(一) 数学
(二) 物理
(三) 天文历法
(四) 医学
五、工具类文献
结语
当代易学研究文献总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易学研究十年综述[J]. 姜文化. 船山学刊. 2011(02)
[2]论《周易》的人生智慧——普遍和谐思想[J]. 康学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5)
[3]楚简《周易》论著目录[J]. 谢向荣. 周易研究. 2008(06)
[4]《周易》管理学综述[J]. 高原. 周易研究. 2008(04)
[5]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J]. 张文智. 周易研究. 2008(02)
[6]帛书《周易》研习二十三年——我与拙著《帛书周易校释》[J]. 邓球柏. 船山学刊. 2007(03)
[7]阜阳汉简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J]. 宋迎春.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周易》的哲学思辨[J]. 乔兆坤. 运城学院学报. 2004(03)
[9]《易》与中医[J]. 程放.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10]论《周易》人格理论的特色及现代意义[J]. 罗移山. 学术交流. 2000(06)
本文编号:3445306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当代易学研究文献概况
(二) 易学文献分类科学依据
一、统论类文献
(一) 系统论述的文献
(二) 哲学研究类文献
(三) 社会生活和人生智慧类文献
(四) 象数卦图研究类文献
(五) 易学史研究类文献
二、注释类文献
(一) 通解性文献
(二) 解经性文献
(三) 解传性文献
(四) 图解性文献
三、出土类文献
四、科学类文献
(一) 数学
(二) 物理
(三) 天文历法
(四) 医学
五、工具类文献
结语
当代易学研究文献总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易学研究十年综述[J]. 姜文化. 船山学刊. 2011(02)
[2]论《周易》的人生智慧——普遍和谐思想[J]. 康学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5)
[3]楚简《周易》论著目录[J]. 谢向荣. 周易研究. 2008(06)
[4]《周易》管理学综述[J]. 高原. 周易研究. 2008(04)
[5]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J]. 张文智. 周易研究. 2008(02)
[6]帛书《周易》研习二十三年——我与拙著《帛书周易校释》[J]. 邓球柏. 船山学刊. 2007(03)
[7]阜阳汉简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J]. 宋迎春.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周易》的哲学思辨[J]. 乔兆坤. 运城学院学报. 2004(03)
[9]《易》与中医[J]. 程放.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10]论《周易》人格理论的特色及现代意义[J]. 罗移山. 学术交流. 2000(06)
本文编号:3445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44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