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二语加工的抑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6:43
抑制机制是理解者在阅读过程中建构连贯心理表征的核心。在代词表征这一过程中,抑制机制对于理解者有效加工代词、实现语篇连贯表征起到了关键作用。抑制机制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本族语者加工代词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然而是否存在于二语代词加工中而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采用固定步速移动窗口与探测词验证任务相结合的实验范式,研究二语代词加工的抑制机制。研究发现:1)二语代词加工过程中,抑制机制与强化机制共同起作用以实现代词指代;2)不同阅读能力的二语学习者的强化机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抑制机制的作用表现不同。抑制机制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其作用时间受理解者阅读水平的影响。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 2020,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建构连贯心理表征框架
第一,对于代词加工而言,先行词与非先行词已经在奠基过程中得到激活,也就是说,理解者在奠基过程中将先行词与非先行词均建构在“记忆单元”中,之后理解者根据句子语境信息明确代词先行词,即进行映射过程时,只需要根据语境意义将代词与先行词进行匹配。相比之下,在同音异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中,其多个词义只有在理解者读到同音异义词时才会被激活,而不会事先被建构在“记忆单元”中。第二,代词本身具 “透明化”特点 (van Rij 2012),所含语义信息较少,通常只包含有格、性与数;对代词本身的解码要快于对同音异义词本身的解码。综上得出,代词先行词的映射时间短于同音异义词语境相关意义的映射时间,所耗费的认知资源较少,使得抑制机制提前发挥作用。我们有关二语代词的研究与一语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一语研究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对代词非先行词的抑制作用时间 (句末150ms) (Gernsbacher 1989) 要早于对同音异义词语境不相关意义抑制的时间,即句末200—300ms(Swinney 1979) 或句末450ms (Frey 2005)。综合本实验及前人研究,二语代词加工模型图可表示如图3。5.2 抑制机制与阅读水平
接下来先后将被试和句子作为随机变量,分别对高低水平组2 (探测词类型)×3 (探测点) 被试内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图2为不同条件下阅读水平高低组被试的反应时变化图。对于高水平组,2×3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探测词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 (F1(1, 53)=19.76, p=0.000<0.001, η2=0.272; F2(1, 34)=30.62, p=0.000<0.001, η2=0.474)。探测词类型与探测点交互作用不显著 (F1(1.82, 96.78)=2.87, p=0.066>0.05; F2(2, 68)=2.77, p=0.069>0.05)。按不同探测点分别对句末500ms与句末1000ms非先行词的反应时与基线组 (代词后150ms处) 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句末500ms时,相对于代词后150ms (M=1450ms),非先行词的探测反应时 (M=1584ms) 大大增加 (Facilitation=-110) (t1(54)=-2.249, p=0.029<0.05; t2(35)=-3.497, p=0.001<0.01);句末1000ms时,非先行词的反应时 (M=1560ms) 仍大于代词后150ms (M=1450ms) 的反应时 (Facilitation=-86),但抑制效应量少于500ms处 (t1(54)=-2.785, p=0.007<0.01; t2(35)=-3.261, p=0.002<0.01)。可见,高水平组在500ms处抑制了非先行词,而1000ms处仍有抑制作用,但抑制量少于500ms处,说明高水平组被试的抑制机制在500ms之前或者500ms~1000ms (包含500ms与1000ms两个点) 之间发挥到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语词汇语义加工中的“促进而无抑制现象”研究[J]. 吴诗玉,马拯. 现代外语. 2015(05)
[2]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跨模式启动实验的证据[J]. 吴诗玉,马拯,冯新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06)
[3]不同认知风格外语学习者篇章阅读中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及其与阅读效率的关系[J]. 闫嵘,黄海鹏,李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04)
[4]中国学习者外语故事理解中心理表征建构过程及管理[J]. 吴诗玉,马拯. 现代外语. 2012(03)
[5]二语隐喻加工:语言水平影响抑制机制[J]. 薛锦,朱瑞青.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04)
[6]外语故事理解中的角色目标抑制研究[J]. 马拯,吴诗玉.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06)
[7]外语篇章阅读理解的抑制机制及其个体差异[J]. 闫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6)
[8]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 杨小虎,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4)
[9]句子加工水平上对外在干扰的抑制机制[J]. 杨丽霞,陈永明. 心理学报. 2002(06)
[10]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J]. 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 心理科学进展. 2002(04)
本文编号:3461076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 2020,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建构连贯心理表征框架
第一,对于代词加工而言,先行词与非先行词已经在奠基过程中得到激活,也就是说,理解者在奠基过程中将先行词与非先行词均建构在“记忆单元”中,之后理解者根据句子语境信息明确代词先行词,即进行映射过程时,只需要根据语境意义将代词与先行词进行匹配。相比之下,在同音异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中,其多个词义只有在理解者读到同音异义词时才会被激活,而不会事先被建构在“记忆单元”中。第二,代词本身具 “透明化”特点 (van Rij 2012),所含语义信息较少,通常只包含有格、性与数;对代词本身的解码要快于对同音异义词本身的解码。综上得出,代词先行词的映射时间短于同音异义词语境相关意义的映射时间,所耗费的认知资源较少,使得抑制机制提前发挥作用。我们有关二语代词的研究与一语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一语研究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对代词非先行词的抑制作用时间 (句末150ms) (Gernsbacher 1989) 要早于对同音异义词语境不相关意义抑制的时间,即句末200—300ms(Swinney 1979) 或句末450ms (Frey 2005)。综合本实验及前人研究,二语代词加工模型图可表示如图3。5.2 抑制机制与阅读水平
接下来先后将被试和句子作为随机变量,分别对高低水平组2 (探测词类型)×3 (探测点) 被试内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图2为不同条件下阅读水平高低组被试的反应时变化图。对于高水平组,2×3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探测词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 (F1(1, 53)=19.76, p=0.000<0.001, η2=0.272; F2(1, 34)=30.62, p=0.000<0.001, η2=0.474)。探测词类型与探测点交互作用不显著 (F1(1.82, 96.78)=2.87, p=0.066>0.05; F2(2, 68)=2.77, p=0.069>0.05)。按不同探测点分别对句末500ms与句末1000ms非先行词的反应时与基线组 (代词后150ms处) 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句末500ms时,相对于代词后150ms (M=1450ms),非先行词的探测反应时 (M=1584ms) 大大增加 (Facilitation=-110) (t1(54)=-2.249, p=0.029<0.05; t2(35)=-3.497, p=0.001<0.01);句末1000ms时,非先行词的反应时 (M=1560ms) 仍大于代词后150ms (M=1450ms) 的反应时 (Facilitation=-86),但抑制效应量少于500ms处 (t1(54)=-2.785, p=0.007<0.01; t2(35)=-3.261, p=0.002<0.01)。可见,高水平组在500ms处抑制了非先行词,而1000ms处仍有抑制作用,但抑制量少于500ms处,说明高水平组被试的抑制机制在500ms之前或者500ms~1000ms (包含500ms与1000ms两个点) 之间发挥到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语词汇语义加工中的“促进而无抑制现象”研究[J]. 吴诗玉,马拯. 现代外语. 2015(05)
[2]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跨模式启动实验的证据[J]. 吴诗玉,马拯,冯新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06)
[3]不同认知风格外语学习者篇章阅读中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及其与阅读效率的关系[J]. 闫嵘,黄海鹏,李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04)
[4]中国学习者外语故事理解中心理表征建构过程及管理[J]. 吴诗玉,马拯. 现代外语. 2012(03)
[5]二语隐喻加工:语言水平影响抑制机制[J]. 薛锦,朱瑞青.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04)
[6]外语故事理解中的角色目标抑制研究[J]. 马拯,吴诗玉.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06)
[7]外语篇章阅读理解的抑制机制及其个体差异[J]. 闫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6)
[8]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 杨小虎,郑树棠.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4)
[9]句子加工水平上对外在干扰的抑制机制[J]. 杨丽霞,陈永明. 心理学报. 2002(06)
[10]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J]. 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 心理科学进展. 2002(04)
本文编号:3461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guoyuyanwenhua/346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