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

发布时间:2016-09-18 08:37

  本文关键词: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04年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

严汉平  

【摘要】:本研究基于以下三个背景:一是中国区域差异不断加大的趋势;二是缩小区域差异是新中国历来不懈奋斗的目标和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三是现有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对制度因素重视不够以及分析不够深入。本研究不仅具有发展经济增长理论和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等理论意义以外,同时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我国区域差异及差异的成因分析;三是东西部之间制度落差分析;四是西部制度的非均衡;五是西部制度创新的路径;六是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中包含着笔者的创新之处:一是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制度创新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加快制度创新;二是中国区域差异的形成尽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核心的因素是制度差异,缩小区域差异可以采取多种路径,但关键是进行制度创新;三是东西部之间的制度落差,不仅表现为产权制度、市场制度等正式制度落差,还有市场经济观念、就业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落差,制度创新是消除制度落差的关键。现阶段,对于西部来说,通过非正式制度创新消除非正式制度落差比通过正式制度创新消除正式制度落差更为迫切;四是现阶段西部处于制度的非均衡状态,制度的非均衡表现为“制度短缺”和“制度过剩”并存的格局。对于现阶段的西部地区来说,通过清理过剩的制度以解决“制度过剩”比通过增加制度供给解决“制度短缺”更为重要,而且增加制度供给是制度创新,清理过剩的制度实质上也是制度创新;五是西部制度创新应走一条自发演进、内生的、渐进式的路径,同时制度创新应在一定的框架下进行并要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六是西部经济发展中有三类制度创新主体,分别是宏观主体——中央政府,中观主体——地方政府,微观主体——企业、居民户和社会中介组织,三类主体各有利弊。在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下各种制度创新主体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笔者对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主体的定位是:在启动期,中央政府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开发期,西部地方政府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发展期,微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现阶段,由于西部地方政府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主体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西部地方政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应承担起制度创新第一主体的角色。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取决于 中文摘要 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式,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是变化的,随着经济发展和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主 体应呈现出从宏观主体一中观主体一微观主体转换的轨迹和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27
【目录】:

  • 1 导论11-24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6
  • 1.2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16-20
  • 1.3 本文的创新20-24
  • 2 制度、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4-45
  • 2.1 制度研究的一个文献述评24-34
  • 2.1.1 制度的定义24-28
  • 2.1.2 制度的层次28-29
  • 2.1.3 制度的分类29-31
  • 2.1.4 制度的功能31-34
  • 2.2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4-40
  • 2.2.1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34-37
  • 2.2.2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认识的演进历程37-40
  • 2.3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40-44
  • 2.3.1 有关制度创新动力的几种假设40-41
  • 2.3.2 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41-43
  • 2.3.3 经济发展对制度创新的影响机理43-44
  • 2.4 小结44-45
  • 3 区域差异及差异的成因分析45-77
  • 3.1 中国区域差异的系统分析45-60
  • 3.1.1 区域间差异46-56
  • 3.1.2 区域内部差异56-60
  • 3.2 中国区域差异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路径60-75
  • 3.2.1 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60-70
  • 3.2.2 缩小区域差异的主要路径70-74
  • 3.2.3 对现有观点的评析74-75
  • 3.3 小结75-77
  • 4 东西部之间的制度落差: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77-95
  • 4.1 正式制度落差77-88
  • 4.1.1 产权制度77-81
  • 4.1.2 市场制度81-86
  • 4.1.3 对外开放程度86-87
  • 4.1.4 政府效率87-88
  • 4.2 非正式制度落差88-90
  • 4.3 制度创新是消除落差的关键90-93
  • 4.4 小结93-95
  • 5 西部制度的非均衡:制度短缺与制度过剩并存95-115
  • 5.1 西部的制度需求95-101
  • 5.1.1 制度需求的界定95-96
  • 5.1.2 制度需求的动力机制96-97
  • 5.1.3 西部的制度需求的内容97-101
  • 5.2 西部的制度供给101-107
  • 5.2.1 制度供给的界定101-103
  • 5.2.2 制度供给的动力机制103-104
  • 5.2.3 西部制度供给中存在的问题104-107
  • 5.3 西部制度的非均衡107-113
  • 5.3.1 制度的非均衡107-109
  • 5.3.2 西部制度非均衡的表现109-111
  • 5.3.3 西部制度非均衡的原因111-113
  • 5.4 小结113-115
  • 6 西部制度创新路径:自发演进、内生的和渐进式路径115-139
  • 6.1 制度创新的路径一般分析115-125
  • 6.1.1 制度创新的路径115-124
  • 6.1.2 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124-125
  • 6.2 西部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以所有制结构演进路径为例125-137
  • 6.2.1 路径之一:自发演进126-129
  • 6.2.2 路径之二:人为选择与设计129-132
  • 6.2.3 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约束条件132-136
  • 6.2.4 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路径的选择和归宿136-137
  • 6.3 小结137-139
  • 7 西部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转换139-157
  • 7.1 宏观主体:中央政府139-143
  • 7.1.1 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139-140
  • 7.1.2 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的方式140-141
  • 7.1.3 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141-143
  • 7.2 中观主体:地方政府143-148
  • 7.2.1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143-144
  • 7.2.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方式144-145
  • 7.2.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145-148
  • 7.3 微观主体:企业、居民及社会中介组织148-152
  • 7.3.1 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动因148-149
  • 7.3.2 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方式149-150
  • 7.3.3 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利弊150-152
  • 7.4 西部不同发展阶段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转换152-156
  • 7.5 小结156-157
  •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57-160
  • 参考文献160-17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目录170-174
  • 致谢17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剑;杨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路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6期

    2 樊志刚;李卢霞;;次贷危机的启示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制度视角的解读与思考[J];金融论坛;2011年04期

    3 刘晖;;浅谈科研计划的项目管理[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1年02期

    4 陶李昶;石璞;;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安徽省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安徽科技;2011年06期

    5 晓叶;;增减挂钩与制度创新[J];中国土地;2011年07期

    6 齐宝华;;从制度创新方面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管理[J];华章;2011年18期

    7 赵培章;;制度创新出奇效——昆明市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8 陈时兴;;小额贷款公司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吕顺来;;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5期

    10 李振远;郑传芳;;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破解开发区土地制约难题[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庆美;;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正平;;大西北经济开发的关键——制度创新[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刘吉发;;西部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钟卫红;;泛珠三角区域环境合作:现状、挑战及建议[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侯冲;;论破产企业的创新能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蓉;;制度创新与生产力发展[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杜新波;;建立公司化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提高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社会性协业分业”理论的耕地生产经营制度创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钟国伟;钟仁昌;;现代医院制度建设:城镇医疗体制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难题[A];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兴亚;[N];长春日报;2005年

    2 记者 于善法 陈曦;[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夏长勇;[N];人民日报;2005年

    4 刘宝林;[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明智;[N];丹东日报;2008年

    6 记者杨蓓;[N];昆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 林若飞 通讯员 刘国彪;[N];深圳商报;2009年

    8 记者 和光亚 刘红;[N];云南日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N];商丘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杜华江 本报通讯员 王召华 王波;[N];德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汉平;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西北大学;2004年

    2 韩芳;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文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宗杰;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肖诗顺;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张红丽;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姚顺波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立;我国创业投资制度创新机制的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2 经焕娟;中国投资银行融资模式及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王冲;生态公益林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鸣;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康建英;制度创新、人力资本与河北经济增长[D];河北大学;2004年

    6 孙永举;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7 陈龙;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张文博;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及其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陈琦;我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毛黎青;我国政府信用的经济学思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17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3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