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思维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丛”思维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出处:《旅游研究》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丛”思维 “域”布局 “群”发展 “簇”建构 泰州市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区域整体竞争力问题。根据泰州市实际,要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的区域竞争力,关键需要"丛思维"。要以"丛"思维推进规划"域"布局,通过"域"布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特色化、差异化。要以"丛"思维推进景区"群"发展,通过"群"发展,形成乡村旅游景区网状开发机制、景区结盟运营机制、景区良性竞争机制。要以"丛"思维推进景点"簇"建构。通过"簇"建构,促进景点开发模式、资源利用模式、景点建构模式的创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appeare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Taizhou, we shoul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mprove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rural tourism. The key needs are "cluster think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layout of "domain" by "cluster" thinking,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domain" through "domain" layout. Differentiation. The "cluster"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group"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group" development, form a network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echanism, scenic area alliance oper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s "cluster" through "cluster"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cenic spot development mode, resource utilization mode and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mode by means of "cluster" thinking.
【作者单位】: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科研处;
【分类号】:F592.7;F323.7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4年01期
2 冯秋忆;上官璐璐;刘海青;魏丽英;;渤海古国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04期
3 高浪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广场;2009年08期
4 张立明;湖北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与战略布局[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5期
5 廖建华,廖志豪;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李骊明;关于陕西旅游重点区域景观布局及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构想[J];人文地理;1998年04期
7 张跃西;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兼论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树俊;;“丛”思维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旅游研究;2016年04期
2 张树俊;;以加减法平衡乡村旅游产能——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3 李晓云;;论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无缝对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4 吕俊芳;翟孝娜;;基于GM(1,1)模型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5 冉燕;;城乡统筹与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6年03期
6 欧庭宇;;加快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6年03期
7 崔红;杨永淼;;泰安市旅游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年03期
8 李馥利;张永明;;商洛市RT游客偏好分析[J];学理论;2016年03期
9 陈丽军;洪玉华;;基于GIS的大别山县域旅游资源禀赋差异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9期
10 王大力;吴映梅;;国内旅游区位研究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年03期
2 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29期
3 胡莹莹;车震宇;;基于城乡统筹下的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以勐罕镇为例[J];河南科学;2013年05期
4 钟敬秋;江海旭;吕俊芳;;中国古村镇旅游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2年12期
5 安金明;;旅游下乡: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的现实选择[J];旅游学刊;2011年12期
6 程遂营;;城乡统筹与我国旅游:现实需求与必然趋势[J];旅游学刊;2011年11期
7 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年08期
8 徐晓亮;曹燕;廖敏;;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1期
9 方中权;郭艺贤;;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及其经验——以Le Relais de Chenillé公司为例[J];人文地理;2007年05期
10 田亚平;李超文;李国兵;;基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证研究——以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岩;旅游节庆发展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24期
2 文斌;;创新: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16期
4 黄翔;连建功;;区域标志性旅游节庆定量选择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黄翔;唐楠;;湖北省旅游节庆系统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6 陈平平;吴水田;;对红色旅游节庆若干问题的思考——以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为例[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7 苏静;;四川旅游节庆发展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8 陈民宪;;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现实基础和着力点[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年09期
9 黄沛;王晖;;浅析旅游节庆的标准化[J];江苏商论;2008年11期
10 张宏丽;;节庆、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概念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几点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梅凌峰 记者 黄欢;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举行[N];南昌日报;2010年
4 记者 冼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受网友喜爱旅游节庆”奖[N];南宁日报;2011年
5 江苏省节庆协会 王洁平;旅游节庆的创新和转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斌;上海 旅游节庆让游客受益[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班若川;旅游节庆要力戒“花架子”[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新郑州 新旅游 新风采[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魏小安;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新发展(上)[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谢峻 寿利宏;专家学者为浙江旅游节庆把脉[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悦明;山东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唐楠;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芸;旅游节庆符号营销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任国才;我国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李国平;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俞杨俊;旅游节庆策划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成曦;旅游节庆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连建功;中国旅游节庆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淼;我国现代旅游节庆的特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张文姣;吉林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2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38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