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互动关系仿真
本文关键词: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互动关系仿真 出处:《系统仿真学报》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居民可支配收入 GDP 资金流量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 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比重
【摘要】:将系统动力学与国民账户体系(SNA)中的资金流量核算整合起来,对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资金流量表(实物部分)的构成,建立一个反映GDP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互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按照现有趋势,直到2021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都将低于GDP增长率,但2022年以后居民收入增长率将反超GDP增长率。通过分别将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比重和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比重上调10%,发现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上调后,1998年以后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差距将加速缩小,且居民收入增长率会提前1年(2021)年反超GDP增长率。
[Abstract]:By integrating the system dynamics with the financial flow accounting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und flow statement (the physical part).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refle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DP growth and resident income growth is establish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rend. Until 2021, the growth rate of disposable income in China will be low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GDP. However, after 2022, the growth rate of resident income will excee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By rais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muneration of workers in the enterprise sector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muneration of government workers by 10%,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household income and the growth rate of GDP will accelerate after 1998 after the increase in the remuneration of workers in the enterprise sector. And the growth rate of resident income will be one year ahead of 2021) year contrary to the growth rate of GDP.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124.7;F222.33
【正文快照】: 引言系统动力学的出现始于1956年,其创始人为Forrester。系统动力学在其初期主要用于处理工业企业管理等微观经济问题。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发展成熟时期,系统动力学开始用于处理宏观经济问题,其标志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和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经典文献有《世界动力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企业异质性、所有制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J];管理世界;2010年10期
2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3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6 傅星;林寅;;基于多主体经济仿真的应用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6年02期
7 郭庆才;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模型初探(上)[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3年01期
8 李林红;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9 陈光亚;于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经济系统运行架构初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S1期
10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李星;陶田;;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安铁通;;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5 林年丰,王娟,汤洁,孙平安;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优化研究——以吉林西部平原长岭县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王秀模;李研妮;刘茜;;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8 王冬琪;;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4期
9 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10 陈本凤;周敏;;基于产业视角的劳动收入份额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毕贵红;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系统演化与调控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5 戴劲;和谐社会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7 郑誉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楠;电信运营企业投资规划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郭望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卢寅昊;中美劳动成本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2 邵景安;魏朝富;谢德体;;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流转的农户解释:对重庆不同经济类型区七个村的调查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2期
3 戴汝为,李耀东;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04期
4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5 姜磊;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10期
6 李慧中;黄平;;中国FDI净流入与贸易条件恶化:悖论及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7 陆铭;蒋仕卿;;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8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9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10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平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佳佳;;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现代商业;2012年11期
2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统计估计问题[J];经济数学;1986年03期
3 李自忠;谢洪波;邓德仁;;云南省水资源开发投资需求及效益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J];水利经济;1991年02期
4 严鸿和 ,陈义梧 ,毛家杰;区域科技经费筹集与分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5 庄农庄;杭州市粮食产需系统动力学模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年02期
6 李志斌;邵燕;;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大连市种植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经济数学;1993年01期
7 邱国栋,曾旗;矿区生产经营系统动力学模型及仿真[J];运筹与管理;2000年01期
8 龚国华,田圣海;行业发展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9 王邦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仿真[J];统计与决策;2001年12期
10 刘继承,徐玖平;一类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经济数学;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裴伟民;陈培友;;变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探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唐丽敏;熊慧;;贸易、金融对航运市场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10系统工程方法在金融、投资、保险业等领域的研究[C];2014年
3 方茜;;系统时滞对个体激励有效性的影响——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沙磊;韩丽川;;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的竞争知识获取方法研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桂寿平;朱强;吕英俊;桂程飞;陆丽芳;;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算法分析研究[A];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卫东;邹波;曹登庆;;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吸收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7 张忠斌;周雨花;;震区道路物资运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明玉;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D];东北大学;2009年
2 张萍;港城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谢长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我国宏观卫生筹资系统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刘成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剑芳;工业园区集成创新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洁;ERP实施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黄小青;南宁市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D];广西大学;2003年
3 靳玫;北京市交通结构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陈淼琚;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盘锦水污染负荷分配[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5 潘崇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江苏造船业竞争力仿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6 陈严;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卫东;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吸收系统动力学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亓东霞;黄河口冲淤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贾慧文;弘宇公司库存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丽琼;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20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42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