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综合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
本文选题:环境经济综合核算 切入点:环境经济综合模型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摘要】:构建了干旱地区黑河流域张掖市的基于2000年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的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染物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经济模型,对张掖市2000~2050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总的环境维护成本绝对数值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40年的7.49亿元,随后有所下降;水资源的过度使用成本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98亿元下降到2050年的1.13亿元;环境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0.74亿元逐渐增加到2040年的5.72亿元,随后又有所下降;张掖市 GDP 由2000年的64.09亿元增长到2050年的709.66亿元左右,扣除水资源过度使用成本和污染物排放所导致的环境维护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0年达4.24%,2050年达0.96%).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2000,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model of Zhangye city in arid area was constructed, which focused on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pollutant manage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st in Zhangye City from 2000 to 2050 is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value of total environmental maintenance cost increases from 272 million yuan in 2000 to 749 million yuan in 2040, and then decreases. The overuse cost of water resources decreased from 198 million yuan in 2000 to 113 million yuan in 2050, and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creased from 74 million yuan in 2000 to 572 million yuan in 2040, and then decreased. The GDP of Zhangye city increased from 6.409 billion yuan in 2000 to 70.966 billion yuan in 2050. After deducting the cost of excess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maintenance caused by pollutant discharge,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of Zhangye city decreased in varying degrees (up to 4.24 yuan in 2000 and 0.96% in 2050).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0201019)资助。
【分类号】:F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东景,程国栋,李守中,徐中民;张掖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陈兴鹏,范振军,于兴丽,董锁成;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杨振,牛叔文,焦继荣,常慧丽;虚拟水战略与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道杰,王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物育种方向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2 黄娟;刁承泰;;简论耕地生态外溢效益的经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3 雒应福;辛存林;;甘肃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4 张婧;朱国伟;姚海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GDP核算——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5 牛海林;王晓;;优化环境管理中污染控制方案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6 刘耀彬;蔡潇;姚成胜;;城市河湖水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7 李加林,王利军,王克柱,刘瑞欣;旅游资源多级多因素综合评价——以满城县陵山风景区为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陈群伟;潘理黎;;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管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9 李慧明;王磊;刘倩;左晓利;;环境经济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10 陈会广;曲福田;陈利根;;环境容量使用权:为节能减排立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曹忆;王瑛;;浅谈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和对策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路立;藏留洋;于顺东;刘健;;以实践为特色的生态服务功能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天津市城乡绿地系统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张以诚;;矿业城市研究回眸与展望[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5 王培成;齐振宏;;基于CVM的猪场环境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规模型猪场为例[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6 崔玉静;;环境友好城市构建途径初探[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方馨远;;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制度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赵晓霞;王宪恩;李杰;赵文晋;;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体制——绿色GDP[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齐宇;郝冀;刘园;;模糊数学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海河流域天津段为例[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薛春湘;董秀英;;建设节水型农业的经济学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谷化铮;我国滑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盛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财政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四渭;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01年
5 张越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6 杨展里;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技术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7 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8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肖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杨明;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苑;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法制的思考与建议[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淦;枣庄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明晟;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及其在山东省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宋雅楠;基于成本预测和环境价值的SWHP经济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颖;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存;辽宁铁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8 彭旭;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李丹;渤海海水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吴伟生;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刘健,,潘良宝;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基础工业布局研究──以镇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年04期
3 李丽娟,郑红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4 杨友孝,蔡运龙;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SEEA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5 杨永春,李吉均,陈发虎,Jacquie Burgess,李瑞成,李丁,常跟应,李忆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人文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4期
6 王根绪,程国栋;西北干旱区土壤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7 徐中民,程国栋,王根绪;生态环境损失价值计算初步研究——以张掖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8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J];经济地理;1999年02期
9 雷明;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式设计·模型构建·应用分析[J];经济科学;1996年01期
10 雷明;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基于存量核算思考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科学;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梅焕;曹明明;朱志梅;;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2 鲍金生;韩巧凤;;内蒙古满洲里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3 李艳梅;;浅谈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 刘小平;;青海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倍蓓;;浅谈温州交通网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6 熊卫国;;青海省格尔木市游牧民定居工程对策及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8期
7 何绍明;刘洁婷;;者米乡基层政权的运行状况及其对苦聪人社会经济的影响[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查林;;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安康社会经济健康发展[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9 徐婧;赵乔贵;;云南省2002-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年07期
10 屠丹丹;;绿党政治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景孝;;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睢国余;;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提纲)[A];首届中国IT与医药卫生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蒋琪;于东涛;王增有;;建立地方科技信息网络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5 陆望程;;加快长江流域运输通道建设 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6 ;卢湾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前言[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8 鲍世铨;张德隆;曾耀辉;;健康知识老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金色宝藏”[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周光召;;前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徐修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单晓梅 记者 张欣刚;激发创业就业热情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N];延边日报;2009年
2 黄海鹰;促进社会商品消费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N];北海日报;2009年
3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李斌;做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N];湖北日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周晶璐;“红衫军”之乱在于泰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N];东方早报;2010年
5 陕西记者站 常琰锐 郭秉兴;榆阳镇因地制宜促社会经济发展[N];西部时报;2010年
6 记者 王洁 实习生 罗浩;宗教人士投身社会经济发展大有可为[N];长沙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裴力 潘强;改革 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N];中国改革报;2010年
8 记者宋建兴;为推进受援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N];林芝报(汉);2010年
9 记者 牛献廷;石龙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N];平顶山日报;2011年
10 实习记者 黄静影;将生态环保工作贯穿社会经济发展全程[N];钦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有;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周忠学;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志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利需求的理论与实践[D];河海大学;2002年
4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武洪滨;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王林聪;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斌;经济发展与贸易区域化:一个新兴古典理论框架及其启示[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宇;景观体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宜东平;太原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朱兵;基于“点—轴系统”的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廖德明;近代安徽铁路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黎梅;上海郊区历史村镇的保存状况与保护对策[D];同济大学;2006年
6 葛虎;山东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唐丹;台州公路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尚红娟;近现代新疆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9 王密兰;张家川皮毛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孟彦菊;中部六省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66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