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想
本文选题:“十一五”规划 + 指标体系 ; 参考:《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05期
【摘要】:本文就“十一五”时期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了分析 ,指出现行规划指标体系的不适应性 ,提出了“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想 :将环境资源损耗纳入经济增长核算、充实反映资源耗费与环境变化的指标、充实反映地区差异和收入差距的指标、充实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等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ortant times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points out the inadaptability of the current planning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11th Five-Year Plan: to integrate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 loss into the economic growth accounting, to enrich the index reflecting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o enrich the index to reflec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income gap. Enrich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people, etc.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四川省重大软科学项目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计划管理创新》 (0 2 7ZR0 2 5 - 0 59)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F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杜莉;原毅军;;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7年09期
2 王群;王万茂;张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调整中递推规划方法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1期
3 王群;王万茂;张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调整中递推规划方法的应用[J];广东土地科学;2006年05期
4 李智博,李德强;关于辽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科技行动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5年06期
5 傅星,林寅;基于多主体的中国转型经济模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3期
6 胡鞍钢;童旭光;;“十二五”战略定位与地区发展因应:重庆证据[J];改革;2010年02期
7 曹庭珠;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发展与创新机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王群;张颖;王万茂;;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双重目标下土地利用规划实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傅星;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经济仿真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包海花;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蔡栋;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调整辅助决策模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琳;关于“五年计划”政策过程的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莉;产业发展规划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长期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文龙;完善人大对政府发展规划审查监督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郑志国;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D];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
6 朱晓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飞龙;李惠红;;从规划指标剖析宁波“十一五”发展[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6年04期
2 冯立新 ,孙勇;要编制一个好的“十一五”规划——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12期
3 柴慧萍,刘富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通信业“十一五”规划[J];当代通信;2004年18期
4 ;商务部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社会征文活动的启事[J];中国外资;2004年09期
5 ;国家经贸委提出编制“十一五”规划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J];造纸信息;2002年11期
6 ;商务部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社会征文活动的启事[J];中国外资;2004年10期
7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十一五”规划工作 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田学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规划东北地区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J];经济视角;2005年06期
8 连玉明;“三个优先”是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45期
9 何帆;“十五”期间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回顾及“十一五”展望[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3期
10 ;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向社会公开招标[J];大坝与安全;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雪红;徐家贵;;对太湖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的思考[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2 陶军德;梁学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3 焦越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预警系统的指标选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4 马炳厚;梁蜀忠;孙金立;;军队院校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探析[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沈有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指标体系建构[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杨志;陈静;陈华;佟颖;叶浩;;建设武昌环境友好型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谭强林;黄祖明;;湖南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现状及评价[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05年年会暨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吴尚昆;吕宾;;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姚建华;;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殷勇;“十一五”规划初探[N];江西日报;2005年
2 晏树斌;关于编制我市“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N];平顶山日报;2005年
3 ;为编制福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N];福州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撰述;泛珠合作列“十一五”规划[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5 记者 韩迪 闫静;总局召开“十一五”规划论证会[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6 记者 李仑 张瑛;“十一五”规划是重点[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7 记者 李岩;地勘纳入河北“十一五”规划[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卫玲;滨海“十一五”规划上报中央[N];国际金融报;2005年
9 邹渠;四川“十一五”规划早露笑脸[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汪 挺;探寻国家“十一五”规划[N];中国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彭继红;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铁珍;美国白蛾入侵对我国的危害分析与损失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孔令曦;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对策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红;完善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静;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袁婕;广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D];暨南大学;2000年
4 邢莉;广东科技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5 郝清源;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6 周永红;安全社区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霍拥军;中小型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盛旗锋;农业信息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9 凡刚领;中国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10 霍苗;生态农村评价方法探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50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85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