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需求间接能耗核算模型的改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变形与转换
本文选题:最终需求间接能耗 + 投入产出法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摘要】:为克服最终需求间接能耗初始核算模型存在的两点主要不足,笔者对其进行一次变形与二次转换,实现对最终需求间接能耗核算模型的改进,满足对最终需求间接能耗连续性估算的要求。结果表明在行业分类一致的前提下,最终需求间接能耗初始与改进核算模型的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低于5%,表明在无投入产出表年份,可以借助改进核算模型进行估算;核算模型要求行业分类尽可能精细,分类越宽泛,结果越粗糙,高估可能越大;再者由于最终需求项目数据可得性的难易程度不同,其间接能耗估算结果的精确性存在差异;最后改进核算模型的应用性可针对与行业密切相关的间接能耗污染排放与其他资源消耗以及其污染排放等进行拓展。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two main shortcomings of the initial calculation model of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of final demand, the author carries on the primary deformation and the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realizes the improvement to the final demand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ing mode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continuity estimation for final dem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result of final demand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improved accounting model,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is less than 5, which indicates that in the year without input and output table, it can be estimated by the improved accounting model. Accounting model requires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o be as fine as possible, the broader the classification, the rougher the result, the more overestimated it may be. Furthermore, the accuracy of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results is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of the availability of final demand project data.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mproved accounting model can be extended to the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ion emissions and other resource consumption, as well as its pollution emission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编号:11BTJ020)
【分类号】:F222.3;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智静;高吉喜;;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2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3 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4 汪臻;赵定涛;余文涛;;中国居民消费嵌入式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2 易培强;;低碳发展与消费模式转变[J];武陵学刊;2011年01期
3 黄明皓;李永宁;肖翔;;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CER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联动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4 徐盈之;邹芳;;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5 耿丽敏;付加锋;宋玉祥;;消费型碳排放及其核算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金萍;秦耀辰;张艳;张丽君;;城市CO_2排放结构与低碳水平测度——以京津沪渝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7 刘帅;邱晓苓;;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刘明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以德班会议《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治立场为分析进路[J];法学评论;2012年04期
9 范进;赵定涛;洪进;朱云浩;;基于消费的嵌入式碳足迹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2年01期
10 赵定涛;郭韬;范进;;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的测定及演化[J];系统工程;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玉山;赵洪亮;;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碳博弈[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郑志国;;低碳经济:一个非科学概念[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4 汪浩;陈操操;刘春兰;;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5 宋强玉;葛新权;;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环渤海地区的CO_2排放测量方法运用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6 狄琳娜;;新型环境贸易壁垒——碳边境调节措施的选择与评价[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7 Lin;;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ir pollution in the U.S.[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董广忠;阮焘;陈宗海;;碳交易过程中碳排放估算方法综述[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15卷)[C];2014年
9 李志学;路茵;徐程程;;中国碳排放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郭毅;张艳辉;刘亦飞;;重视自主创新与科技政策的基础研究——组织生态学的导入及其意义[A];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梁红;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慧明;生态经济化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杨丽萍;个人碳消费的外部性和可选择的治理方式[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尹英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物碳消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景帅;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演变与低碳行为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彭文俊;农村社区低碳建设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季欣;建筑与农业一体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张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小伟;湖南肉类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文秀;上海市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少东;;浅谈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瓶颈制约与因应对策[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2 司金銮;论生态需要满足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财经;2001年10期
3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4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5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6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06期
7 吴巧生;;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5期
8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9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10 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红敏;;中国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特征及节能减排的分类实现路径[J];资源科学;2009年07期
2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红旗;电冰箱节能新技术[N];经济参考报;2000年
,本文编号:1857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85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