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产业结构趋势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 + 就业人员 ; 参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03期
【摘要】:作者在《我国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研究》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影响》两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统计数据与资料撰写而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力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并于2004年11月作为“第五届中日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研讨会”入选论文。本文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部分,目的是依据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对我国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做一个概要性的和实证性的宏观分析,试图阐明:我国就业人员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且比较接近人均GDP为1000 美元这一发展阶段。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two soft science studies, the study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China,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alent demand of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latest Statistical data and data, and in November 2004, as the "Fifth China-Japa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ountr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elected pap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general and empirical macro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mployed persons in China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Serquin-Chanari model and is close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1000 US dollars per capita GDP.
【作者单位】:
【分类号】:F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王鹏;;四川省不同产业就业结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05期
2 闫新勇;汪建兵;;兵团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职工队伍建设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李源;;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24期
4 申彩云;张爱国;;晋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及调整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0期
5 王志峰;黎玉柱;肖军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1期
6 任宗哲;李尧远;;西安市“十一五”期间就业趋势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双正;;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兼论西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8 汪朝阳;;武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实证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9 刘华;官金华;侯秀芳;;河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10 叶莉,方燕峰,程建刚;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刍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峨边彝族自治县竹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孙兴志;;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王毅;李焰;王山虎;丁丰华;霍勤;;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开创专业建设新思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晓光;;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结构调整[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方正;周勤;;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衔接和互动模式[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青;;对山西省物流业建设的思考[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锐;;发挥矿业集团平台、窗口作用为全局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作贡献[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师学瑾;崔宇强;王书宽;;对优化临汾市产业结构的再思考[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9 朱玉林;何冰妮;李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湖南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鸿钧;;新世纪福建省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A];福建省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畜牧业持续发展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统计处;在个私企业就业人员达1.37亿人[N];中国工商报;2009年
2 刘静;非正规就业人员也要进工会[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3 陈杰人;灵活就业人员入医保体现政策的灵活[N];南方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田玲翠 陈惟;小时工成年轻人就业新途径[N];文汇报;2007年
5 张祥邋梁嘉敏;广东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养老常态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6 潘向东;上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享有医疗保障[N];宜春日报;2006年
7 陈钧;我市基本消除现有城镇零就业家庭[N];重庆日报;2007年
8 廖昌进邋李兴池;达县灵活就业人员喜领社保补贴[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9 记者 宏源;昆明福清商会成立[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10 李航 徐海涛 马立强;一心为民倾真情 点滴关爱暖民心[N];保定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吴剑雄;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徐铁骏;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世军;我国跨境就业立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艳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顾为东;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陈永奇;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修成;京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程秀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杨守鸿;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戴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利用外资[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万福军;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徐怀礼;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杭;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0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90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