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30 09:29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贸易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内贸易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发展成效显著,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无以复加。但与此同时,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调整成本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在贸易全球化进程中尽量降低要素流动的调整成本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如果资源在同一产业内流动,那么调整成本相对较低,即所谓的“平滑调整假说”。关于平滑调整假说理论的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很少,对中国的研究则屈指可数。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来研究产业内贸易与贸易调整成本的关系,检验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其他学者的文章不同,在模型变量选择上,更全面考虑变量的多样性,本文分别使用间隔一年、两年、三年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行一个对比,同时还考虑了变量的滞后效应。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平滑调整假说在中国并不具有适用性。即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更加显著。劳动生产率和国内消费对劳动力的流动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产业内贸易比例扩大,劳动力的调整增加。同时,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比传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工IT更为有效,且两...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2 产业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平滑调整假说的理论基础
    2.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
        2.2.2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2.3 产业内贸易指标的衡量
        2.3.1 G-L指标
HK指标">        2.3.2 MIITHK指标
GHME指标">        2.3.3 MIITGHME指标
        2.3.4 MIIT指标
    2.4 其他因素对劳动力调整成本的影响
3 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3.1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
    3.2 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性质
    3.3 本章小结
4 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劳动力市场调整成本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1.1 计量模型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 实证分析
        4.2.1 Hausman检验以及ADF检验
        4.2.2 面板数据的回归及结果分析
        4.2.3 子样本面板数据的回归及结果分析
        4.2.4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滞后效应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一体化下中国贸易发展与劳动力市场调整关系研究——“平滑调整假说”及其在中国适用性研究[J]. 孙孟.  财贸经济. 2011(03)
[2]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调整成本的实证研究——基于边际产业内贸易视角[J]. 莫莎,刘朝霞.  财经问题研究. 2010(09)
[3]产业内贸易与贸易调整成本——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杜运苏,郭羽诞.  产业经济研究. 2009(03)
[4]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形态与调整成本———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春平,施凤丹.  企业经济. 2008(01)
[5]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论综述及评价[J]. 王福重,白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06(06)
[6]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我国贸易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J]. 马征,李芬.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3)
[7]入世前后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比分析[J]. 周延,杜运苏.  世界经济研究. 2006(02)
[8]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 张小蒂,郭爱美.  国际贸易问题. 2004(07)



本文编号:2947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947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2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