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利率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2 23:10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率长期处于国家的管制之下,以政策保护的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造成了银行业的暴利现象。对利率人为的、严格的管制制约了资金市场的竞争性,不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就是要将存贷款利率的确定权交由商业银行自身,由商业银行根据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以及自身运营情况确定存贷款利率的水平。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合理确定离不开银监会的有效监管。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放开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之后出现的价格恶性竞争现象极易撼动金融的稳定性。对利率的监管就是要规范利率竞争,控制利率风险,尤其重视对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商业银行确定存贷款利率会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控的干预。目前人民银行调控存贷款利率主要采用的是人为定价、计划定价的方式,带有行政干预的性质。而考察发达国家的调控现状,采用的均是设立一个能够灵敏反映市场利率水平的基准利率体系,由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干预的成熟手段,体现的是间接的调节方式。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走向也是以间接的调节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确定,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1 利率基本界定
        1.1.1 利率的产生
        1.1.2 利率的内涵
    1.2 利率为什么要市场化
        1.2.1 经济发展的需要
        1.2.2 国际的共同趋势
        1.2.3 规范民间借贷
    1.3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及评价
第二章 利率确定权研究
    2.1 利率确定权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2.2 利率确定权的主体选择
        2.2.1 国外利率确定权的主体选择
        2.2.2 我国利率确定权的主体选择
    2.3 利率确定过程中包含的相关法律关系
        2.3.1 商业银行与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
        2.3.2 商业银行与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
        2.3.3 监管主体与调控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利率监管制度研究
    3.1 利率监管的目的
    3.2 金融改革后美国的利率监管模式及其借鉴
    3.3 利率监管的主体
        3.3.1 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
        3.3.2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专门监管
    3.4 利率监管的程序及责任救济
第四章 利率调控制度研究
    4.1 利率调控的目的
    4.2 利率调控的主体
    4.3 利率调控的手段
        4.3.1 我国利率调控的主要工具
        4.3.2 我国调控利率的主要方式
    4.4 国外利率调控工具的选择以及效用分析
        4.4.1 基准利率是国外利率调控的主要工具
        4.4.2 美国成熟的利率调控手段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J]. 张友先,董芳菲.  国际金融. 2011(05)
[2]论中央银行的核心角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分析——兼谈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定位[J]. 常健.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0(01)
[3]论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 陈逸伦.  区域金融研究. 2010(06)
[4]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J]. 蓝文兴,胡余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4)
[5]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根源——以审慎规制和监管为中心[J]. 韩龙.  法商研究. 2009(02)
[6]国家调节权的产生及其根源[J]. 陈云良,张德峰.  政法论坛. 2008(03)
[7]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曹远征.  开放导报. 2008(01)
[8]利率决定理论与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J]. 贾楠.  现代商业. 2008(02)
[9]国家调节权:第四种权力形态[J]. 陈云良.  现代法学. 2007(06)
[10]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利率自由化的经验与启示[J]. 陈蓓君,胡海鸥.  河北工业科技. 2007(05)

博士论文
[1]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研究[D]. 张丽娟.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研究[D]. 陈婷.中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52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3452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