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3 06:01
本文关键词:环境友好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来明显,经济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正不断扩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我国环境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如何评价我国省域环境保护成效与不足,已变得十分迫切,而这都依赖于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动态性的环境友好综合评估体系。但由于环境系统涉及的领域众多,环境友好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刚起步,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环境测评研究成果,借鉴环境经济学及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界定环境友好指数的内涵。结合压力—状态—反应框架及环境现状、变化特点,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环境友好指数体系的基本框架体系。该指数体系以环境友好指数为总目标层,以环境压力、环境控制、环境绩效3个指数为一级指标,各具体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重点来反映环境系统的压力、控制、绩效等方面的特征。采用累积概率分布法对原始数据标准化,,运用标准差方法赋权并得到不同尺度的环境压力指数、环境控制指数和环境绩效指数,然后对评价得到的不同尺度环境友好度进行实证分析。 同时考虑到环境系统动态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了环境、经济、社会一体化相关探讨分析。再次考虑到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环境变化中政策变量的特殊性,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的环境政策进行仿真。以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数2个状态变量及附属的速率变量、常量,构造了一个虚拟动态的湖南省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不同政策参数进行情景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全国省域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这两个角度,提出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测评 环境友好指数体系 标准差赋权 系统动力学 情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2.3;F205;F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插图索引11-12
- 附表索引12-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3-15
- 1.2 文献综述15-20
- 1.2.1 国外环境测评研究15-17
- 1.2.2 国内环境测评研究17-19
- 1.2.3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19-20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20-22
- 1.3.1 研究思路20-21
- 1.3.2 研究框架21-22
- 第2章 环境友好指数体系的构建22-38
- 2.1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环境友好指数22-28
- 2.1.1 环境友好型社会22-23
- 2.1.2 环境友好及其指数的定义23-24
- 2.1.3 环境友好指数的相关要素24-28
- 2.2 环境友好指数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28-34
- 2.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29-30
- 2.2.2 指数体系的结构30-32
- 2.2.3 评价指标的筛选32-34
- 2.3 环境友好指数体系的指标说明34-38
- 2.3.1 评价指标的构成34-35
- 2.3.2 评价指标解析35-38
- 第3章 我国环境友好指数的测算38-51
- 3.1 指标权数的确定38-42
- 3.1.1 传统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38-41
- 3.1.2 方差归一化法41
- 3.1.3 主客观赋权相结合41-42
- 3.2 环境友好指数的测算过程42-45
- 3.2.1 数据预处理42-43
- 3.2.2 指数赋权方法43-44
- 3.2.3 指数合成方法44-45
- 3.3 环境友好指数测算结果45-51
- 3.3.1 编制方法可靠性分析46-47
- 3.3.2 与权威结果一致性分析47-51
- 第4章 我国环境友好指数测算结果的实证研究51-70
- 4.1 环境友好指数体系的结构比较分析51-55
- 4.1.1 环境压力指数的结构比较分析51-52
- 4.1.2 环境绩效指数的结构比较分析52-54
- 4.1.3 环境控制指数的结构比较分析54-55
- 4.2 我国环境友好度的总体分析55-62
- 4.2.1 基于国家一级的环境友好状况分析55-56
- 4.2.2 基于省域一级的环境友好状况分析56-60
- 4.2.3 基于相似群体一级的环境友好状况分析60-62
- 4.3 环境经济一体化实证分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62-70
- 4.3.1 关联度理论63-65
- 4.3.2 变量的选取及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65
- 4.3.3 相对关联系数的计算步骤65-66
- 4.3.4 各因素的灰色相对关联度及分析66-70
- 第5章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环境政策的实证分析70-84
- 5.1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环境政策与系统动力学应用评价70-72
- 5.1.1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环境政策指标分析70-71
- 5.1.2 政策决策中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评价71-72
- 5.2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环境政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72-76
- 5.2.1 模型子系统分析72-73
- 5.2.2 模型核心方程73-74
- 5.2.3 模型的检验74-76
- 5.3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环境政策的仿真与情景分析76-84
- 5.3.1 维持现有环境政策下的环境友好状况77-79
- 5.3.2 修改现有环境政策对环境友好状况的影响79-80
- 5.3.3 制定新的环境政策对环境友好状况的影响80-84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84-90
- 6.1 全国省域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政策建议86-88
- 6.1.1 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生态意识86
- 6.1.2 加强科技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86-87
- 6.1.3 加大环保投入优化投资政策87
- 6.1.4 优化政策组合推进制度创新87-88
- 6.2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域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政策建议88-90
- 6.2.1 立足本地实际建设生态文明88
- 6.2.2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发挥示范作用88-90
- 参考文献90-94
- 致谢94-95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95-96
- 附录 B 环境友好指标体系赋权及指数合成结果96-10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超;生态园林视角下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环境友好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36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