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黑格尔本质论理解_论弹性理论与定价策略_论流动性过剩的本质

发布时间:2016-06-20 11:06

  本文关键词:论流动性过剩的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流动性过剩的本质

发布日期: 2012-04-13 发布:  

  2010年第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5篇

2010年第9期

  摘要:目前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认识很混乱,多数文献只看到流动性过剩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没有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流动性是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用于抵御风险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如果这部分财富超过了抵御风险所必要的数量,就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如果微观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用于防范其个体风险所必要的数量,就出现了微观流动性过剩;如果整个国家所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用于防范社会整体风险所必要的数量,就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这样定义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使得微观流动性过剩和宏观流动性过剩是统一和协调的。但是,宏观流动性过剩并不等于微观流动性过剩的简单加总。一般而言,经济主体组合成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宏观流动性,要少于经济主体各自为政情况下各经济主体所需要的流动性之和。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本质;现象;假设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9-0034-10
  
  一、文献概述
  
  最早使用流动性这个概念的是凯恩斯,他认为货币具有周转的灵活性,人们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因此,凯恩斯所理解的流动性就是指货币,对流动性的需求就是对货币的需求。首次引发各界对流动性关注的是1959年英国财政部牵头发布的《拉德克利夫报告》。该报告提出,应该用流动性的概念取代货币,因为在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现代金融体系中,传统的货币概念已不足以涵盖整个金融部门。丁剑平等(2008)认为,最早使用“流动性过剩”这一概念的是英国Macdonald and Evans公司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其含义为:“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
  目前,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经济热点问题,且这方面的文献甚多。然而,关于什么是流动性过剩,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欧洲中央银行专门讨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份报告指出:流动性这个词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流动性却很难,确定流动性是否过剩则更难。该报告把流动性定义为货币总量对名义GDP之比。这样,流动性问题就成了货币流通速度问题。pI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则使用了“超额货币存量”的概念,认为如果仅仅考虑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应该等于名义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如果一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0%,通货膨胀率为3%,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就应该为13%;如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13%,该国就存在流动性过剩。欧洲中央银行(2001)认为,流动性过剩是指实际的货币存量对预计的均衡货币存量的正向偏离,而流动性不足则是指负向偏离。
  在我国,对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余永定(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的准确理解是过剩的流动性资产,其定义为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库存现金。他还认为,所谓过剩流动性资产就是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金融体系中的过剩流动性资产就越多。[句魏杰(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内涵。在理论上,流动性过剩主要指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长期偏离实际货币需求所带来的持续性超额货币供给在短期内的集中释放。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要反映到物价水平和实际产出的变动中来;反过来说,如果货币供给变动未能完全被物价和产出的变动所消化,那么就可能产生超额的货币供给。李稻葵(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就是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存量超出了正常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水平。张军(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主要是指货币的供应增长过快,而货币的供应增长过快是因为某些不正常的原因造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增长过快。曾康霖(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金融资产在市场中的交易状态,必须从市场主体行为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动去考察,也就是说,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交易主体而言,表明所持有的资产处置的灵敏度;就交易客体而言,表明对资产的接受能力。处置的灵敏度和接受能力反映在市场交易的频率中,取决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如果流动性过剩,说明交易的频率过快。易宪容(2007)认为,流动性过剩是指流入金融市场的资金超过了通过股票发行或债券发行融资的资金,并由流动性过剩导致用过多的钱来购买过少的证券资产或实物资产。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从以上文献概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基本上分为微观的流动性过剩和宏观的流动性过剩。对于微观流动性过剩的理解,目前意见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就是指商业银行持有过多的流动性资产,或者说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太多;但是对于宏观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分歧则很大,即有人认为是货币供给过多,有人认为是银行出现存贷差,有人认为是资本过剩。人们把流动性过剩分为微观的和宏观的,但由于两个层次的流动性不统一,互不相关,故对于微观流动性过剩和宏观流动性过剩的理解也不统一。虽然大家使用的词语一样,但表述的却是不一样的经济问题,导致目前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研究十分混乱。这种混乱给政府在判断一国是否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有多大时带来了困难,政府在制定应对流动性过剩影响的政策时也会感到缺乏理论支持。因此,把流动性过剩最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从宏观和微观上统一对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了。
  目前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文献,都只是探讨了流动性过剩所表现出来的某个方面的现象,只抓住了流动性过剩的某个枝叶,而没有抓住本质。这种研究具有片面性和局部性,导致目前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理解支离破碎,缺乏统一性。但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根源找出来;并通过这个根源,合乎逻辑地解释我们所看到的经济现象。怎么才能找到这个根源呢?还得从这些经济现象人手。本文首先从流动性过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人手,归纳出一个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假说;然后从这个假说出发,得出一些推论,并且对这些推论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总结出流动性过剩的本质。
  
  
  三、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现象及理论假说
  
  (一)流动性过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
  虽然目前对于什么是流动性过剩还有争论,但从目前文献来看,人们主要分析的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超额供给。MO、M1和M2都持续增长,M0、M1和M2与GDP之比不断上升。
  (2)存差持续扩大。我国银行体系从贷差变为存差,此后存差不断扩大,存贷比持续上升。
  (3)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不断增加。
  (4)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
  (5)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二)理论假说
  凯恩斯最早使用流动性这个词,他认为货币具有周转的灵活性,人们愿意和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来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希克斯对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流动性是指金

融资产,即交易动机所产生的交易者的“运营资产”、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储备资产”、投机动机所产生的“投资资产”。他还认为,“运营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债权债务的“到期日”,到期日越短,流动性越强;“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对这些资产的变现能力,变现能力越强,流动性越强;“投资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这种资产的“金融力”,而金融力取决于对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权。所谓“金融力”,是指这种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保值增值能力越小,流动性越强;保值增值能力越大,流动性越弱。
  凯恩斯和希克斯对流动性的理解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流动性是相对于微观经济主体而言的,即只有微观的流动性,不存在宏观的流动性;(2)流动性只存在于金融经济中,即在一个没有货币、没有金融市场(当然也就没有金融资产)的经济社会中,不存在流动性问题。显然,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流动性过剩中的流动性,和凯恩斯所讲的流动性不是一回事。从凯恩斯所理解的流动性来看,微观经济主体存在流动性这个问题,但是不会出现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是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总是会最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流动性;虽然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偶然的流动性不合理(比如流动性不足或者过剩),但是他们会对自己的流动性进行调整,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凯恩斯所讲的流动性这个概念,很难直接应用到宏观经济中去,否则逻辑上很难说得通。如果把宏观流动性简单地理解为货币,那么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过多。这是一个老问题,货币理论对这个问题有详尽解释,与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相距甚远。因此,要理解现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另找思路。
  本文认为,对流动性过剩的分析,应该从实体经济出发;流动性过剩和货币没有关系,它是一个即使在鲁滨逊这样的简单经济中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微观经济主体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获得了劳动所得――产品,经济主体对自己的产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目前消费;一部分投入到下一轮生产活动中去;最后留一部分应急。为什么要留一部分应急呢?原因是担心下一轮生产活动会出现问题,自己未来的消费不确定。这部分应急的产品,我们认为就是流动性。经济主体留着应急产品的多少,取决于该经济主体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和他的风险偏好。如果经济主体留着应急的产品数量超过了他的风险程度所应当持有的数量,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当然,经济主体总是优先考虑当前消费,其次考虑投资,最后才考虑应急。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经济主体留着应急的产品数量少于合理抵御风险所应当持有的数量,则出现了流动性不足。对于有两个以上经济主体的社会来说,整个社会的产品也同样分为三部分。整个社会(宏观)的流动性,就是指整个社会留着应急的这部分产品。如果这部分产品数量超过了整个社会面临风险所应该持有的数量,则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主体可以互相帮助,还可以设计一些制度来减少风险,因此整个社会所需要的流动性,并不简单等于如果大家各顾各时所有经济主体所需要的流动性之和。本文将上面的分析总结成三个假说。
  假说1 微观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作当前消费;一部分用作资本;一部分储备起来作应急之用。经济主体应急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就是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流动性。应急的物质财富占全部财富的多少取决于经济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如果所持有的流动性多于合理抵御风险所应当的数量,该经济主体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假说2 整个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作社会的当前消费;一部分用作社会的资本;一部分储备起来作社会应急之用。防范社会所面临的整体风险,供社会应急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就是宏观流动性。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应当尽可能地在当期消费掉或者作为资本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去,当期消费多少以及转化为资本多少取决于居民对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应急之用的物质财富应该尽量少,只要能抵御未来风险即可;如果超过这个必要数量,则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
  假说3 一国居民所储藏的物质财富比抵御风险所必需的数量多的原因是,该国出现了消费需求或者投资需求下降。用作消费和投资的产品下降过多,用作抵御风险的产品增加就会过多;换句话说,只要一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过多,该国就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在封闭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而在开放经济中,如果该国出口状况良好,则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往往就是国内消费的下降。
  下面从只有鲁滨逊一人的世界中,逐步拓展到多人世界来对上面提出的三个假说进行推理。
  1 一人世界
  鲁滨逊在去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其他人员都葬身鱼腹,只有他幸免于难,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本文把这个荒岛命名为A岛。在这个岛上,鲁滨逊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这里作如下假定。
  (1)鲁滨逊在荒岛上要维持一年生命至少要吃500斤粮食。
  (2)一斤粮食种子在来年可以长出100斤粮食,只考虑2年的时间周期,则鲁滨逊在荒岛上只有找到多于505斤的粮食,才可能在荒岛上维持2年的生命。
  (3)由于气候原因,来年颗粒无收的概率是10%,则为了抵御风险,他至少需要留50斤粮食作应急之用(假定应急之需的数量是来年维持生命需要的粮食数量与风险的乘积,即500与10%的积)。
  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两种。
  (1)鲁滨逊找到的粮食少于555斤(500斤必须的消费加5斤种子再加50斤应急),则不可能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这说明流动性过剩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候才可能出现。
  
  (2)如果鲁滨逊在荒岛上找到多于555斤粮食,比如1000斤,他必须把这1000斤粮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当年消费;一部分用作种子投入生产中去;一部分用来防范风险。只要鲁滨逊留下用来防范风险的粮食多于50斤,则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而如果留下用来防范风险的粮食少于50斤,则出现了流动性不足。岛上只有鲁滨逊一个人,所以鲁滨逊个人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说,在一人世界里,微观流动性过剩和宏观流动性过剩是一样的。
  2 二人世界
  假如有一天小岛上忽然刮台风,把鲁滨逊的粮食全部摧毁,播在土地里的种子也全部被毁坏。在鲁滨逊感到绝望时,台风把另外一个人刮到这个岛上来。这个人叫星期五,他带着2000斤粮食来到这个小岛上。这时鲁滨逊已经一无所有了,但是他掌握了种植粮食的技术,他需要向星期五借粮食过日子。假如星期五不知道怎么种植粮食,他只是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那么,鲁滨逊是生产者,星期五是消费者。这里会出现三种情况。
  (1)星期五的情况。星期五把他的粮食分成三部分:自己当年消费、借给鲁滨逊(投资)和自己应急之用。星期五面临的风险是鲁滨逊可能违约。假定鲁滨逊违约的概率是50%,则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星期五至少需要拿出250斤粮食(简单地把应急之需的数量看作是一年生活必需的粮食数量与风险的积)作应急之用。只要星期五留下用来防范风险的粮食多于250斤,则

他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2)鲁滨逊的情况。假如星期五留500斤粮食给自己当前消费、500斤粮食作应急之用,剩下1000斤粮食借给鲁滨逊支配,报酬是鲁滨逊一年后还给星期五1100斤粮食(此时星期五出现流动性过剩)。鲁滨逊在一片树叶里记下欠星期五1000斤粮食,并把这片树叶交给星期五作为凭证,这片树叶其实就是货币。鲁滨逊获得1000斤粮食后,至少要留500斤留作当前消费,16斤作为种子投人生产(来年要生产出1100斤粮食还给星期五和500斤粮食供自己来年消费)。假定由于气候原因,来年颗粒无收的概率是10%,则为了抵御风险,他至少要留160斤粮食(1600斤的10%)作应急。只要鲁滨逊留下用来防范风险的粮食多于160斤,则他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3)整个社会的情况。整个社会只有鲁滨逊和星期五2个人,2个人在来年至少要消费1000斤粮食,所以,如果来年颗粒无收的概率是10%,则为了抵御风险,至少要留100斤粮食应急。如果整个社会留作应急之用的粮食超过了这一数量,则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根据上面的假设,星期五所必需的流动性是250斤,鲁滨逊所必需的流动性是160斤,所以宏观所必需的流动性(100斤)并不简单等于这两个微观流动性之和(410斤)。
  假定鲁滨逊违约的概率是50%,来年颗粒无收的概率是10%,则如果星期五留750斤粮食自己当年消费,留250斤(500斤的50%)作应急之用,其他1000斤借给鲁滨逊,这样星期五没有出现流动性过剩。如果鲁滨逊获得1000斤粮食后,留840斤用作当前消费,留16斤作为种子投入生产(来年要生产出1100斤粮食还给星期五和500斤粮食供自己消费),留160斤粮食(1600的10%)作应急之用,这样鲁滨逊也没有出现流动性过剩。但是,整个社会留作应急之用的粮食是410斤,超过了整个社会抵御风险所必需的100斤,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所以,有时微观流动性过剩和宏观流动性过剩并不一致。
  3 四人世界
  忽然有一天,又有两人被台风刮到小岛上来,一个叫国王,一个叫流浪汉。国王有治理国家的经验,流浪汉一无所有,于是鲁滨逊和星期五决定聘请国王担任这个社会的管理者,代价是向国王交税。假如鲁滨逊留下50斤粮食作种子,收获了5000斤的粮食。这5000斤粮食的1100斤还给星期五,1000斤留给自己当年消费,100斤投入下一轮生产,1000斤留着应急之用,1800斤交税给国王。星期五将获得的1100斤粮食的800斤留着当年消费,100斤留着应急之用,,200斤交税给国王。这样,国王获得了2000斤粮食的税收收入,其中的1000斤给国王自己消费,500斤无偿提供给流浪汉消费,剩下的500斤作为整个国家的粮食储备,留着国家应急之用。
  此时,整个国家有4个人,4个人在来年至少要消费2000斤粮食。如果来年颗粒无收的概率是50%,为了抵御风险,则整个国家至少要留1000斤粮食应急;如果来年颗粒无收的概率是10%,则为了抵御风险,至少要留200斤粮食应急;如果整个国家留作应急之用的粮食超过了这一数量,则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微观流动性过剩的分析同上。
  4 两个国家的世界
  有一天鲁滨逊坐小船出海游玩,发现了一新的小岛,岛上有许多贝壳,本文把该岛命名为B岛。假设鲁滨逊在四人世界情形下的安排是评估风险之后的最佳安排,即没有微观和宏观的流动性过剩。如果鲁滨逊带上他的1000斤粮食(安排当期消费的粮食)来到B岛,用这1000斤粮食换回了100斤的鱼(假如粮食和鱼在维持生命方面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并带回A岛自己消费;如果鲁滨逊把带回的100斤鱼自己当期消费掉了,或者卖给星期五当期消费,总之没有储备起来,则微观和宏观都不存在流动性过剩。但是,如果鲁滨逊没有把这100斤鱼全部当期消费掉,而是储备起来,则出现了微观流动性过剩;如果A岛上其他人的消费没有变化,则宏观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假如鲁滨逊的1000斤粮食换回的不是鱼,而是10块贝壳(外币),鲁滨逊把这10块贝壳交给国王,国王则给了鲁滨逊20片树叶(本国货币),在国王用这lO块贝壳到B岛购买鱼用于当期消费之前,A岛就存在宏观的流动性过剩。
  
  四、由假说引出的推论
  
  推论一:如果一国没有对外贸易,则货币多少与流动性过剩没有关系;如果一国有对外贸易,则货币供给过多可能意味着该国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
  在上面的两人世界的分析中,星期五把1000斤的粮食借给鲁滨逊,鲁滨逊将一片记载着这笔债权债务关系的树叶给星期五。这片树叶就是货币。鲁滨逊也可以给星期五两片树叶,且这两片树叶的功能一样,都是记载着这笔交易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显然,使用树叶的多少和是否出现流动性过剩没有任何关系;是否出现流动性过剩,只和鲁滨逊及星期五留着应急的粮食多少有关。但是,一个国家有了对外贸易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上面两个国家的分析中,假如鲁滨逊卖给B岛居民的1000斤粮食换回的是10块贝壳,鲁滨逊把这10块贝壳卖给国王,国王给鲁滨逊20片树叶,那么这20片树叶就意味着A岛流动性增加了。当然,这20片树叶是否意味着A岛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则要看整个A岛留着应急的物质财富是否超过了抵御风险所必需的数量。
  推论二:宏观流动性过剩意味着该国生产要素闲置,出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
  一国出现宏观流动性过剩,从总体上说是该国所持有的用于预防风险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必要的数量。这部分多出的流动性是被动出现的,是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消费、投资和正常应急的需求,只好被迫储备起来。如果该部分多出的产品不是储备起来,而是转化成资本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去,这样就可以提高未来的消费水平。所以说,过剩的流动性,就是闲置了的生产要素,就是过剩的生产能力。
  推论三:在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会带来银行存款增加,而且定期存款增加比活期存款更快,银行也可能会出现存差。
  在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而进口又没有相应增加,即出口换回的外汇没有花在购买外国消费品和投资品上,而是储备起来,那么储备起来的外汇就是一种流动性;如果外汇储备多得超过了抵御风险的必要数量,则出现流动性过剩。如果该国对外汇的使用没有限制(没有结售汇这样的制度),出口商就可能把外汇存在银行里,造成银行外汇存款增加;如果该国政府要求居民的外汇必须卖给政府,则出口商的外汇就会换成本国货币,并把这些本币存在银行里,造成银行本币存款增加。由于这种存款是经济主体的一种超额储备,是用来抵御风险之外的储备,经济主体并不急于使用这笔资金,即对它的流动性要求低,而理性的经济主体应该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这样收益更高)来持有他过剩的流动性,故造成银行定期存款相对于活期存款增加。由于该国出现流动性过剩,消费者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减少,银行贷款很难有相应的增加,于是银行就可能出现存差,而且存差可能不断扩大。
  推论四:在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可能会带来该国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甚至出现

泡沫。
  在推论一里,我们知道在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肯定意味着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增加的货币可能存到银行里,也可能流向资本市场,造成该国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甚至出现泡沫。
  推论五:封闭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更少出现,开放经济更容易出现流动性过剩。在内需不足又有外需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流动性过剩,且这时的流动性过剩表现为该国出口增加、出口大于进口、外汇储备增加。
  流动性过剩就是经济主体所持有的防范风险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必要的数量,而经济主体用来消费和投资的物质产品又小于合理的数量。在封闭经济中,流动性过剩更少发生,原因是物质产品储藏不方便,这会限制流动性过剩的增加;但在开放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可以卖到外国去,流动性可以外汇的形式持有。
  推论六:流动性过剩可能会使该国出现资本外逃,资本输出增加。
  开放经济条件下,流动性过剩会造成外汇资产增加,而外汇资产增加又会使得本国货币供应增加,且增加的货币将流入银行和金融市场中。如果众多货币进入银行造成银行存款利率下降,或进入金融市场造成金融市场收益率下降,则会诱导经济主体把资产转移到外国,诱发资本外逃,资本输出增加。
  
  五、对推论的实证分析
  
  首先看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否存在,即分析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否下降过多。如果实证分析的结论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我国存在,有关流动性过剩所引出的几个经济现象(推论)在我国也存在,则可以说明本文关于流动性过剩本质的假说成立。
  1 对流动性过剩根源的实证分析
  我国是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国家,由于国家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故出口状况一直良好。因此。对我国流动性过剩根源的分析主要是看国内的消费情况。本文认为,如果国内消费的年增长率高于该国GDP的年增长率(大于或者等于都可以),则国内消费就算正常;如果国内消费的年增长率低于该国GDP的年增长率,则国内消费就下降过多。我国消费和GDP的情况见表1。
  注:上年=100
  教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消费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说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就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2 对推论一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前十几年的GDP总量逐年增加,故判断我国货币供给是否增加不能简单地看绝对数,应该和GDP对比起来看。我国前十几年M0、M1和M2与GDP的比值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M2相对于GDP是逐年增加的,而且增加得非常显著;M1相对于GDP的比值比较稳定;而M0相对于GDP的比值却略有下降。这说明我国的货币供给是增加的,但主要是定期存款增加,这恰好也和本文的推论三相吻合。
  3 对推论二的实证分析
  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75%的水平。据报道,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纺织等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等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
  4 对推论三的实证分析
  从表3可以发现,我国近几年的存款是逐年增加的,而且整体而言,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要增加得快;同时近几年我国不仅出现了存差,而且存差规模还在逐步变大。
  5 对推论四的实证分析
  2006~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急剧上涨,两年内上证指数翻了6倍,出现了严重的泡沫。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从上世纪末一直涨到现在,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部分地区房地产已经出现了泡沫。2003年至2006年间,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上涨了49.75%;2007年和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以两位数上涨,部分地区房价涨幅更是惊人,不仅超过了同期物价上涨幅度,而且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6 对推论五的实证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2000~2007年间,我国出口增长很快,出口始终大于进口,而且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越来越大,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一直在增长。
  
  六、结论
  
  流动性是微观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用于抵御风险的那部分物质财富,如果这部分财富超过了抵御风险所必要的数量,就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各个经济主体有各自的风险,整个国家有社会的整体风险。如果微观经济主体所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用于防范其个体风险所必要的数量,就出现了微观流动性过剩;如果整个国家所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用于防范社会整体风险所必要的数量,就出现了宏观流动性过剩。这样定义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使得微观流动性过剩和宏观流动性过剩是统一和协调的。但是,宏观流动性过剩并不等于微观流动性过剩的简单加总。因为一个国家可以设计一些防范风险的制度,经济主体在对付风险方面可以互相帮助。一般而言,经济主体组合成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宏观流动性,要少于经济主体各自为政情况下各经济主体所需要的流动性之和。从这个关于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出发,本文得出了五个推论。这五个推论正是当前大家谈论流动性过剩时所涉及到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本文所提出的关于流动性过剩的几个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当前大家所说的流动性过剩这个经济现象,即证明本文关于流动性过剩本质的论述是正确的。
  
  责任编校:魏琳

转载请注明来源。:

 

  快速投稿通道


  本文关键词:论流动性过剩的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9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59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6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